搜索
新闻
杂志
专题
我们
开沃汽车答中国物流与采购:供应链出海,必须打赢的“本土化硬仗”
作者:萧荣
2025-11-22 23:59:17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开辟出一条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今年1-10月,我国商用车出口84.3万辆,同比增长11.6%;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出口7万辆,同比增长1.3倍。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复杂背景下,这一逆势增长凸显了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强劲的外溢能力。

以开沃汽车为例,在“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重驱动下,其产品已进入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近期举办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上,开沃汽车集团副总裁兼淮南基地总经理江民接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的采访。

江民直言:“供应链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这是一场不得不打且必须打赢的‘本土化硬仗’。”他同时提出“四开”造车理念:开门、开放、开拓、开心,强调企业出海必须立足合作、共享与长期主义,方能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

wps_doc_0.jpg

从“整车出海”到“供应链出海”

如今,中国汽车出海不仅仅是企业主动扩张的战略选择,而是在双重压力下的必然突围之举——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其一,是国内市场的高度内卷态势。价格战愈发激烈,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车企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探寻新的增长路径。“走出去”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战略布局,而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刚性需求。

其二,是全球贸易规则的深刻变革。一些国家通过提高整车进口关税等方式,倒逼外资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例如,土耳其、泰国等国对整车进口征收高额关税,若在当地设厂,则可享受优惠税率。这类政策释放出明确信号:全球“大市场”时代正逐步被以“本国优先”为导向的产业保护主义所取代。

于是,中国汽车企业利用“技术换市场”打开“反向合资”的“出海”新思路。江民指出:“现在,我们在走上世纪90年代跨国车企进入中国时的道路,只是角色已然互换——从当年的‘接受方’转变为今日的‘输出方’。”他强调,要真正进入这些海外市场,就必须“落地生根”:建设工厂、招聘员工、整合本地供应商——出海不再仅仅是销售汽车,而是整套产业体系的迁移。”

当然,这一转型之所以具有可行性,源于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已构建起显著的系统性优势。在电动化核心环节(电池、电机、电控等)上,中国企业不仅技术成熟,而且具备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远超欧美同行的供应链响应速度。尽管在部分高端技术领域仍存在差距,但整体集成能力与产业协同效率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更重要的是,许多目标市场对整车本地化率设定了硬性要求,普遍要求不低于50%。江民表示,“这意味着整车企业无法独自作战,必须‘带着供应链一同出海’。”由此催生了一种新模式:以整车为“火车头”,带动整个供应链体系同步出海,实现深度本地化。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捆绑出海”、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我不带他出去,我自己无法出海;他不跟我出去,他也无法出海。”江民这句话道出了当前中国汽车出海的本质——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整条产业链的集体远征。这种“一带一”的整体输出模式,正是多年国内激烈竞争淬炼出的组织韧性与协同能力的体现,也成为企业能否真正在海外扎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技术换市场”到“合作换信任”

无论目标市场是否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是否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迎接中国汽车的进入,中国汽车出海之路,从本质层面审视,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政治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首当其冲——企业通常倾向于优先选择政局相对稳定的国家开展业务布局;同时,若当地工业基础薄弱、市场规模有限,也会使企业有所顾虑、踟蹰不前。

然而,上述因素尚属次要,“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本地化运营能力的缺失。”江民指出,汽车企业出海,并非仅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管理理念、文化内涵乃至制度体系的全方位输出。众多中国企业对东道国的劳工政策、法律框架以及工会机制缺乏全面且系统的认知。在不少海外市场,工会组织力量强大,罢工事件时有发生,一旦企业应对不当,极易陷入被动局面。

面对这一困境,江民提出了一条关键的转型路径:摒弃“我们去本土化”的思维,转而“与当地人共同推进本土化”。这意味着要扶持或联合本地合作伙伴,携手打造“本地新势力”,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企业需积极主动地输出管理经验、人才储备以及组织文化。在充分尊重当地劳工制度与工会规则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分享部分技术与收益,与本地企业建立深度绑定关系,真正形成“内外协同”的强大合力,避免重蹈“收购-冲突-退出”的覆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海外合作伙伴常常对中国企业存在疑虑,认为其“仅为追求短期利益”。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中国企业必须超越短期逐利的思维定式,以实际行动重建信任。基于此,江民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三条具体且可行的路径:

其一,利益深度捆绑——确保本地合作伙伴切实分享到企业发展的红利,而非仅仅将其视为销售渠道或代工厂;其二,管理本地化——组建包含本地高管的管理团队,充分尊重当地既有的制度体系与文化传统;其三,技术适度开放——在严格保护核心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有策略、有选择地分享非敏感技术,以此展现合作诚意。

“若企业始终将技术秘而不宣,无人愿意与之开展合作。”真正的全球化,绝非“我方强势进入、单方面征服”的模式,而是“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格局。这是江民的观点,也彰显了中国汽车人对海外市场的基本态度。

结语

事实已然证明,中国汽车出海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也不乏先行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试错,最终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从“走出去”迈向“走进去”,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具备足够耐心与定力的马拉松式征程。

现下,起跑线已然划定,胜负并非取决于一时的速度快慢,唯有以共生共赢的理念取代单纯的资源攫取,通过链动全球资源、深度融入本土市场、携手共建产业生态,才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开辟出一条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
相关链接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06002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