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惯常的理解来看,分拨一直是作为电商快递或物流配送的一个环节出现,但如今却出现了定位于“公共分拨运营与服务”的公司——昆山品勤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勤供应链”),并且其运营模式广受电商和新零售客户企业的青睐,发展势头颇为迅猛。
作为公共分拨,作为独立的企业存在和发展,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今年618电商大促刚过,6月20日,品勤供应链执行董事、总经理倪明仿接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的采访并指出,一方面,电商大促日渐常态化,几乎每月都有,一旦出现订单急剧膨胀时,用传统分拨模式很难搞定;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前几年不计成本的扩张之后,当前很多电商企业开始压缩成本,既要求降本又要提升服务,使其具备了良好的生存土壤。“为什么很多客户主动找到我们?在这样的时期,别人干不了我能干,别人不赚钱我们来做能赚钱,那品勤供应链的价值自然就显现了。”
回顾去年年底,倪明仿在2018(第十六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大家都认为当前处于经济的冬天,资本的冬天,但品勤战队要在冬天里不仅要生存,还要学会打猎。”如今看来,他正在用企业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此番言论。
(品勤供应链执行董事、总经理倪明仿)
“杀手锏”:强大的弹性作战能力
作为一种创新商业模式出现,品勤供应链有怎样的竞争优势?“杀手锏”是极强的弹性作战能力,而这与公司创始人倪明仿本人长达25年的军旅生涯及其在军队院校担任教员的背景密切相关,也与公司团队来源密切相关。目前,品勤供应链的人才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是部队的退伍军官和军人;另一支来自物流领域包括京东、顺丰和亚马逊等企业的各种专业人才。
在电商大促之际,由于物流配送体系需大量使用临时工和临时运力,通常来说人效(人均产能)都会减半,并且成本也比日常大幅增加。“为什么以往做一次电商大促,物流服务商反而赔钱,原因就在于此。”倪明仿告诉《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
但如今在品勤供应链,每逢电商大促,人效不仅不降低,反而会提高 20%~30%。“在电商大促时,人效不降反升,这主要源于我们强大的弹性作战能力。”说到这里,倪明仿以品勤位于北京大兴的南城分拨中心为例加以说明:该中心平常四五万单的日均分拨能力,到了今年618电商大促的这几天,产能冲到每天完成23万单,最高时甚至超过了26万单。如此强大的弹性生产能力,最高达6倍的能力扩张,如何能够实现?
“品勤供应链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弹性作战能力、生产能力,以及军事化的管理。”倪明仿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日常工作期间,品勤供应链特别注重积累和沉淀一批优秀老员工,培养他们的“作战”能力,生产技能和熟练度都非常高。除此之外,每天额外抽出半小时训练这批老员工的“带兵”能力,即让他们能够在电商大促期间轮流担任班组长,每1名老员工花费10~15分钟就能现场培训好5~6名临时工,让他们从不熟悉、不了解到能够快速打仗,并同时对他们进行监督、检查和校正。
而以往电商大促,为什么“物流战”都打得屁滚尿流?倪明仿指出其中的弊病主要就在于,“老员工干老员工的,临时工干临时工的。在电商大促时,主要由经理或主管控场,临时工的作战能力上不来,作战结果没有保证,导致出错和回流等等。”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形下,人效的降低几乎都是必然的。
当然,除了公司内部的弹性作战能力,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和配合也非常重要。“做任何一件事情,尤其在物流领域,跟上下游的协同非常重要,包括仓、拨、配相关计划的协同。”倪明仿明确指出,作为公共分拨,在电商大促时,品勤的产能既要跟上游“仓”的产能和排班的节奏,同时又要与下游“配”的能力相匹配。
新玩法:每台车提速12小时以上
众所周知,分拨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其承上启下,“如果将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比喻为人体的话,分拨就如同人体的穴位和关节,在正常运转时往往不太能感觉到它的价值,但一旦它出了问题,整个人体就会瘫掉,上下都动弹不了。”倪明仿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的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可以说,以往“电商一大促,物流就爆仓”的症结,很大程度上就是分拨环节出了问题。尽管曾经关于电商“短腿”的物流诟病如今已成历史,但从分拨层面来解构,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作为国内公共分拨第一人,倪明仿创办了国内首个明确定位于“智能化公共分拨运营与服务”的公司品勤供应链,对此他无疑是有发言权的。事实上,作为公共分拨这一物流“新物种”而出现的品勤供应链,正在改变传统分拨中心的游戏规则,开创新的玩法。
“我作为分拨环节,产能必须比上游的仓略大10%~20%,小于仓的产能就会导致积压和爆仓;同样,一旦下游的配跟不上,货物不能及时配送出去,同样会导致分拨环节爆仓,上游仓的货也出不来。”倪明仿介绍说,正因如此,品勤供应链非常注重与上下游协同作战。比如,在末端配送环节,品勤供应链通过技术系统的支持采取了“集包”方式跟城配司机进行交接,极大减少了交接成本和时间消耗,使得下游配送节奏明显越快。
除了需要具备强大的弹性作战能力之外,电商大促物流配送体系还有一个风险在于异常情况和突发情况。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比如导致生产停止半小时或1小时的话,后果将是“致命性的”。倪明仿透露,针对电商大促可能会出现的紧急情况,品勤供应链同样采用了军事化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要求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在5~10分钟内完成设备和人员的紧急切换。
除了在团队管理上的优势,品勤作为公共分拨,这一模式的价值和创新点又是什么?倪明仿给出的答案是能够极大地改善服务和时效。“相较于传统分拨,我们基本上可以提速12小时以上。”倪明仿自信地表示,通过品勤提供的公共分拨服务,以往的“次日达”可以变成“当日达”,“隔日达”可以变为“次日达”。
一个司机一台车耽误12小时的成本是多少?对业内人士来说,这道题的答案是触目惊心的。毫无疑问,在物流业开始出现“分钟级”配送概念的当下,效率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降本更是金钱。而品勤供应链这种“一次分拨到位,一次提货,一次送到站点”的模式变化,带来的价值“时效”和“成本”正是行业所需的。
作为公共分拨中心,电商企业的城配司机提货由以往的五六个分拨中心排队装货,转变为只需到一个分拨中心单点提货,由于单个分拨中心会按商品品类进行码放,因此不仅占仓总面积因集约化而减少,司机的分拨和装卸频次也都相应减少,作业时效的显著加快就是必然的,这就是为什么采用公共分拨能够省12小时以上的原因。
(即将搬迁的品勤北京南城分拨中心)
“交学费”:曾经一次双11赔了200多万元
尽管品勤供应链如今这种公共分拨的新玩法已经进入有条不紊的良性运转阶段,但实际上也是积累了三四年的实战经验,并且踩过很多“坑”而换来的。
倪明仿回忆,2016年是品勤供应链真正开始启动公共分拨服务的第一年,当年打完双11下来,公司赔了200多万元。他透露,当时合作双方的矛盾主要在于电商企业的预测不准。具体来说,要么预测当天有20万单包裹,公司按此产能进行人员排班,但实际只有10万单或15万单,这样公司势必就赔大发了;要么预测20万单,结果实际到了25万单或30万单,分拨中心同样搞不定导致“爆仓”。
而品勤如今能够在电商大促时保住利润的秘诀,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效不降反增,至少高出传统分拨20%~30%之外,还得益于电商客户在合作机制上的转变。在意识到长期赔本的生意没有可持续性之后,电商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争在机制上与供应商协同、产业链共赢,就此改变了“游戏规则”。具体包括结算保底政策和KPI上限考核政策,以及临时工和临时运力的成本补贴政策等。
“预测的准确性是电商大促包括618和双11期间,我们打物流战最主要的‘龙头’抓手。”倪明仿欣慰地表示,目前电商客户基本上都有了充分的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能力,预测的准确率可以达90%以上,已经不会造成人效上的较大浪费。
新发展:双向扩张战略
回顾过去两年,品勤供应链相继在武汉、江门、嘉兴等地大规模投资建设了多个智能化分拨中心,开始在自动化分拣设备上发力,并由此大量节省了对于临时工的依赖度,每个新建分拨中心的人员基本上可以减半。此外,品勤供应链今年6月还在天津启动了其作为全国首家跨境电商保税区内分拨中心的运营,并由此开启了面向跨境电商服务的新篇章。
如果说这是品勤供应链进一步开疆拓土的横向发展,那么其在供应链服务环节上的拓展,无疑可视为纵向拓展。公共分拨,实际上只是品勤供应链的一个切入点,目前公司已经开始提供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今年以来,品勤供应链继续加快发展速度,紧跟客户需求,相继在合肥、蚌埠、徐州、淮北等多个城市开疆拓土。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分拨中心业务链路拉长,品勤供应链正式开启了“仓—拨—配”一体化整包服务。相较于传统的大三方,品勤供应链在服务新客户上无疑有着先天的“基因”优势,毕竟其一经成立就是为电商物流和新零售提供服务的。
当前,像品勤供应链这样从细分节点切入的同类专业化公司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可以说,品勤供应链市场空间非常广阔,“眼下我们一不缺市场,二不缺订单,现在不是客户挑选我们,很大程度上我们会选择客户,眼下的关键在于练内功。”对于公司发展速度,倪明仿有着清醒的规划,并非盲目扩张,“基本上一年控制在两倍、三倍的扩张范围内,毕竟我们是要落地的,要靠品质和服务,不能因为走得太快而损失口碑。”
(本文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19年第14期)
让AI为我所用,为广大客户所用——访康明斯中国数字化总经理洪云 |
2025-04-24 15:11:30 |
全国政协委员王先进:科技创新为翼,智慧物流提速 |
2025-03-11 12:53:25 |
全国人大代表王建清:培育现代化高素质产业工人,推动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
2025-03-10 08:48:03 |
康明斯完成低碳动力产品线最后拼图 |
2024-11-15 13:29:58 |
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七届进博“全勤生”,念好主运“服务经” |
2024-11-12 12:2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