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
杂志
专题
我们
中国商用车产业大变革:存量博弈、双轮驱动与全球跃迁
作者:萧荣
2025-11-12 18:24:49
中国商用车产业将实现全方位进阶,迈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市场环境深刻转变,从增量市场迈向存量市场;技术路线持续演进,从燃油时代步入智能新能源时代;竞争格局不断拓展,从国内市场延伸至全球市场。中国商用车产业,正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与全面重塑之中。

11月11日,在江城武汉举办的2025中国商用车新生态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在致辞中指出:“商用车联通制造、基建、物流和消费,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IMG_2231.jpg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 王侠

王侠进一步分析称,过去十年间,商用车产业经历了百年未有的重大变革,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整个产业链。同时,商用车产业还呈现出与乘用车截然不同的发展特征,这些特征可概括为市场、技术和生态之变。

当下,行业从备受关注的内卷困境,逐步迈向业界期待的生态共建新阶段。如何在存量竞争中开辟新增长曲线?在全球化布局中构建可持续竞争力?这些问题不仅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更呼唤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的新范式。

01

存量时代的生死战

中国商用车市场已告别高增长时代,正式迈入以存量为主导的新阶段。这一曾经驱动中国汽车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商用车市场近十年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王侠分析,商用车在全球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26%稳步提升至30%以上,整体表现优于全球车市整体水平。

然而,中国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过去十年,中国商用车销量波动剧烈:2020年达到513万辆的历史峰值,随后迅速回落,2022年跌至330万辆的阶段性低谷,到2024年,全年销量再度滑落至300多万辆。

更为关键的是,在中国汽车总销量占全球比重持续上升的同时,中国商用车的全球市场份额不仅明显偏低,还在震荡中略有下滑。这一背离现象折射出产业结构、需求模式以及竞争逻辑的深层次变化。而全国货运总量在过去五年呈现起伏不定、缓慢增长的态势,也进一步印证了行业发展的复杂性。

面对这一局面,一汽解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于长信指出:“商用车行业进入‘需求重构、格局重塑、竞争惨烈’的调整期,高质量发展承压前行。”从挑战方面分析,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了经营风险,“内卷”现象短期内难以彻底摆脱,企业转型与盈利之间难以平衡。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机遇、内卷与技术变革、存量整合与增量争夺等问题,使得未来商用车市场更加复杂多变。

48cdda2a3dff479d8bd05fb14ac14aec~tplv-tt-origin-web-gif.jpg

 一汽解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于长信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利成将当前阶段定义为“阵痛期”。他坦言,商用车行业正在面临“产能过剩、存量竞争、价格内卷”等多重挑战,这是商用车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新旧产能转换阶段的“阵痛期”。不过,他也指出,挑战之中蕴藏着历史性机遇,“面向未来,我们对行业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刘.jpg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利成

江汽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李明从数据层面揭示了存量竞争的现实:截至2024年,中国商用车保有量已达4390万辆,而年度新增销量不足90万辆,市场逻辑已从“增量扩张”彻底转向“存量博弈”。他预测,“十五五”期间,年销量将稳定在400万至450万辆区间,难以再现2020年的历史高点。

李.jpg

 江汽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 李明

在总量趋稳甚至下行的背景下,产品结构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据王侠分析,受益于快递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轻型卡车需求显著上升——其在商用车总销量中的占比五年间从41.83%跃升至50.46%,增幅近10个百分点;中卡占比基本持平;而包括皮卡在内的其他细分车型则普遍下滑,其中皮卡降幅最为明显。这反映了终端应用场景的变迁,为企业在细分赛道寻找新增长点提供了方向。

02

双轮驱动的突破战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已成为驱动商用车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推动着整个行业不断向前迈进,是商用车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关键所在。

正如王侠所言:“中国商用车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已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正处于‘从1到N’的规模化、全球化爆发前夜。”这一判断得到了有力的数据支撑: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达63万辆,同比增长57%,单月市场渗透率已攀升至33%。这一增速不仅远超传统燃油车,也标志着新能源商用车正从政策驱动加速向市场驱动过渡。

支撑这一跃迁的,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起的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王侠指出,在2024年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装机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同时,截至2024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台,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张上,更体现在质量跃升上。例如,三电技术、电池安全性、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等核心指标持续优化,高压快充、扁线电机、碳化硅等新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再如,多种能源形式和技术路线同步探索——氢能技术和氢发动机技术取得显著进展,氢燃料商用车在港口、矿山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甲醇燃料标准化体系也已建立。

在智能化领域,王侠分析称,中国商用车智能化正处于“辅助驾驶普及与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破局”的关键阶段,且商用车展现出与乘用车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特定场景的高阶智能驾驶方面,商用车反而更为积极。例如,在港口、矿山等场景,不少车企、科技公司与场地方深度合作,开展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运营。

刘利成进一步介绍说,“十四五”期间,东风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东风商用车事业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积极布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论坛同期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商用车展上,东风商用车展出的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兆瓦超充纯电牵引车等产品,可覆盖长途干线、山区干线、煤炭专线、倒运运输等多场景需求。

于长信指出,一汽解放加速推进“15333”新能源战略落地,相继投放80余款新能源汽车,实现主流场景全覆盖,销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今年预计将突破4万辆,位居行业头部阵营。他预计,新能源赛道将纵深升级,由“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渗透率将高速攀升,新技术、新模式将重构产业格局。而在研发方面,一汽解放年均突破9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并在行业首创首发了“重型燃电前瞻车”“智能驾舱”等众多技术成果。

李明则进一步指出:“2025年1至10月,集团研发投入达33亿元,同比增长24%,投入强度超9%。”市场端已显现成效,新能源轻卡销量突破1.2万辆,同比增速达200%。他强调,江淮汽车将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重点布局并攻克高效热管理、高度集成电驱、智能底盘等高价值整车技术。在智能化领域,将联合头部企业共同开发智能网联技术与智能驾驶系统,并通过战略合作确保电池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与领先优势。

03

锚定海外的争夺战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出海已成为中国商用车企业的共同战略选择。近年来,海外市场不仅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新蓝海,更逐渐演变为支撑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王侠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商用车出口整体呈持续上升态势,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现短暂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健增长,尤其是最近4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新能源商用车出口势头迅猛,部分年份增幅甚至达到三位数,彰显出中国制造在绿色转型中的全球竞争力。

然而,从“卖出去”到“融进去”,并非一蹴而就。王侠强调,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成常态——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绿色贸易壁垒高筑、技术标准日趋严苛、关税保护主义抬头,这些都对中国商用车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以耐心、诚心、智慧和时间去应对,才能真正扎根海外。短期投机行为注定难以持久。”

基于此,王侠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进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运营深度融合;二是坚持“一国一策”,聚焦重点市场,以服务先行、品牌为本;三是秉持长期主义理念,稳扎稳打,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能将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模式复制到海外。

李明介绍了江淮汽车的国际化策略。江淮汽车将深耕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同时积极开拓欧洲高端市场。企业着力构建“整车+零部件+金融”一体化出海模式,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当然,全球化之路并非坦途。他指出,国际贸易壁垒日益严格,各主要经济体加征关税、提高技术准入门槛,使得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出口周期显著延长。

于长信也发出提醒,大国博弈与地缘冲突等因素,给海外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他分享了一汽解放的国际化实践,一汽解放践行“SPRINT2030”国际化战略,抢抓海外增长机遇,出口销量在6年内提升了10倍,预计今年将突破6万辆规模。一汽解放正全体系面向国际化加速转型,坚定地将海外出口打造为销量增长的“第一引擎”,加速构建20万辆级经营能力。

东风商用车刘利成用业绩证明了出海的成效——较比“十四五”初期,2024年,海外出口量实现翻番。他还表示,“海外需求保持高位”是未来商用车行业四大发展趋势之一,这表明东风商用车将持续深耕全球化赛道。此外,东风公司也提出,在商用车业务领域,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转型,保持开放合作,力求跻身国际一流。

04

生态竞合的价值战

随着技术变革与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商用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产业边界不断拓展,价值链全面重构,竞争模式也从单一产品竞争迈向全方位生态竞争。

王侠以“商用车生态之变”精准概括这一趋势。他指出,商用车产品已从单纯的工业品转变为服务终端,商用车产业也从传统制造产业升级为现代化科技产业。而产业生态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产业边界持续突破。商用车企传统生态聚焦于制造生态,涵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传统领域。新能源化催生了新的能源生态,涉及三电、充换电设施、能源网等;智能化则带来新的科技生态,涵盖智能硬件、软件算法、大模型、AI等。

其二,价值链条彻底重构。当车企从单纯卖车转向提供运营解决方案后,传统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利润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竞争不再局限于车辆的可靠性与经济性,而是进一步拓展到数据的丰富性、算法的先进性、服务的综合性以及生态的完整性。

其三,新生态呈现新趋势。技术端呈现能源多样化、智能网联化、轻量低碳化趋势;产品端呈现平台化、专用化、场景化、高端化趋势;市场端呈现客户集约化、国际化趋势;社会端则面临经济周期波动、社会治理、法规、低碳、国际化逆流等不确定性因素。

针对这些变化,王侠提出四个共性应对策略:核心技术突破、运营模式创新、高度重视海外市场、主动融入全球新生态。他特别强调,要在全产业链整合、全场景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全生态运营中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打造生态护城河。

实践层面,多家头部企业已率先布局。李明指出,江淮汽车提出系统的生态战略,即构建“人-车-货-场”智能生态体系。通过多元化商业模式,有机整合运力平台、金融服务、保险业务、补能网络及二手车业务,打通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显著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用户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于长信介绍,一汽解放“逐步构建起‘整车+生态’的全产业链优势”。通过合资成立挚途科技等多家科技公司,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电池等关键领域。同时成立优你达等企业,加速拓展网络货运、后市场等业务。

刘利成明确指出生态构建非常迫切。东风商用车在细节举措上积极布局,例如“完好率中心”创新:通过实时数据监测、故障预警、远程诊断与主动服务,将车辆保障从“被动维修”升级为“主动赋能”,这充分体现了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运营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05

结语

如今,商用车行业的百年变局已步入深水攻坚阶段,挑战与机遇交织,困难与希望并存。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企业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在变革浪潮中育新机、开新局。

同时,也只有精准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趋势,深度洞察终端用户需求,高效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并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导向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占据先发优势。

期待在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的引领下,中国商用车企业以技术创新为舟、以生态协同为帆、以全球化视野为海,驶向绿色、智能、共赢的新未来;中国商用车产业也完成全方位进阶,迈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关键词:
相关链接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06002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