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赋能”这个词在业界流行起来,印象中最早应该是源于平台类企业。而随着大量平台类企业的兴起,“赋能”一词出现的频次便愈来愈高。
乍听乍看,“赋能”二字与平台创造价值的使命十分契合,用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读者听众无不心领神会,并对该词的推广使用继续推波助澜,并且其他一些联盟及组织、活动也开始对其加以使用。
然而,有些貌似合理的事情,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最近,笔者与业内某知名才俊聊天时,他谈及自己在公司内部管理大会的一句发言,“我们的合作伙伴其实都是精英,不能老说‘赋能’,能‘聚能’就不错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细想之下,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确实蕴含着不同的内涵与视角。
无论“赋能”还是“聚能”,都自带一种“带头大哥”的气场,区别在于前者之“赋”字意为可以帮助他人提升,必然是高于、优于他人;后者之“聚”字则着重于强调人缘好、人气旺,视角却不再俯视,而是相对平等的。
在行业媒体工作多年,笔者跟大量企业的上下各级别相关人员都打过交道。从本人的亲历来看,一些真正可以称得上成功的大企业出现过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极为谦逊的,自上而下在待人接物时都显得谦虚谨慎;另一种则是张扬自大的,自上而下在举手投足中都散发出一种“问天下谁与比肩、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场。不难想象,直面并比较这两类企业,他们各自的特点肯定是相当鲜明了。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其能力的确足以为合作伙伴“赋能”,对于这样的企业说到“赋能”似乎无可厚非了。但这样的企业毕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创业型公司,自己还没整明白呢,怎么给别人“赋能”?甚至连“聚能”都谈不上!存在即合理,这类企业本身并没什么可丢人的,毕竟还有进一步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好好说话,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但如果所有平台皆“赋能”,未免有些不自量力。即便是真正可以“赋能”的优秀企业,尤其是需要团结更多合作伙伴的平台类企业,用“聚能”而非“赋能”岂不是更有诚意、效果更好?子曾经曰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企业与企业之间亦是如此。由此可见,“赋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赋能”、互相“赋能”。
作为一家物流行业媒体,我们坚决力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友好团结的行业发展情绪。
(原文为《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19年第4期卷首语)
让AI为我所用,为广大客户所用——访康明斯中国数字化总经理洪云 |
2025-04-24 15:11:30 |
全国政协委员王先进:科技创新为翼,智慧物流提速 |
2025-03-11 12:53:25 |
全国人大代表王建清:培育现代化高素质产业工人,推动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
2025-03-10 08:48:03 |
康明斯完成低碳动力产品线最后拼图 |
2024-11-15 13:29:58 |
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七届进博“全勤生”,念好主运“服务经” |
2024-11-12 12:2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