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物资学院和中国物流集团联合主办的2024物流高质量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为了庆祝北京物资学院“物流教育30年”,由学校组织编写的《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报告》(2014-2023)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任豪祥,北京市商务局一级巡视员李中双,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李宏,河北省商务厅马志新二级巡视员,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闯等出席发布会并一同上台为新书揭幕。来自商务部、京津冀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物资学院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共同参与和见证了报告发布。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在京津冀物流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北京物资学院从2015年开始组织专家撰写《京津冀一体化物流发展报告》,并将其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节点,《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报告》(2014-2023)(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首先,《报告》按照一个中心:协同发展, 两条主线:物流园区和物流通道建设,三个原则:绿色低碳、智慧创新、区域协调的思路,系统性提出了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九大重点领域,即物流园区、物流通道、数字物流、电商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应急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以及物流人才等,既全面分析了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整体面貌,也搭建了系统推进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关键领域,为区域物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报告》通过十年数据比较分析,首次揭示了京津冀物流业总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内在结构指标的优化调整,以及重要物流枢纽和重点物流区域的完善变迁。最后,通过针对京津冀数字物流、电商物流、绿色物流和冷链物流的分析,《报告》不仅从多模态数据上首次全方位展示了京津冀物流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借助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清晰地刻画了三地物流业深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也对三地物流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精准研判和全面展望。
从具体研究结论来看,《报告》明确提出:
(1)京津冀区域物流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物流业增加值从2014年377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643,5亿元。京津冀全年货运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货物运输总量由2014年的319215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344900万吨。
(2)区域物流网络更加完善。物流网络建设实现了“点—线—面”一体化推进,陆、海、空立体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结构的持续优化使区域运输效率显著提高。京津冀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京津冀地区覆盖10个民用机场和5大港口,“双核两翼多节点”的京津冀机场群布局完成,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正加速布局,一体化运营机制已初步形成。
(3)区域运输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内部联运水平快速提升,公铁水多式联运进入快速发展期,区域运输效率显著提升。
(4)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电商物流和快递行业空间格局重大变迁,到2023年,河北快递量为66.02亿件,占到了京津冀快递总量的63.95%。
(5)绿色物流引领创新。“绿色仓库”认证数量逐年攀升,仓储设施绿色化发展正逐渐成为绿色物流建设的有效方案。
(6)应急物流资源更加充足。应急物流通道建设也越来越扎实,储备充足、反应迅速的应急物流体系加速形成。
(7)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日臻完善。冷链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冷库容量不断增加,冷链物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重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不断上涨,资源规模不断壮大。
(8)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物流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物流业人才质量大幅提升。
(9)教育先行彰显成效。物流教育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显著。
未来,北京物资学院将进一步聚焦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全力推进三地专业化、一体化、现代化的物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联运物流服务网络和区域物流产业体系贡献“物院力量”。
从破解苏州工业园物流痛点,看德邦快递如何助力企业高效运营 |
2025-04-30 16:27:40 |
中理检验连云港区域创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检验解决方案 |
2025-04-30 09:10:44 |
从二维码到AR眼镜:数智化实践筑牢化工安全 |
2025-04-30 09:07:33 |
圆通首次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
2025-04-29 12:12:46 |
德邦快递员“破冰”服装市场,180天坚守高效服务获青睐 |
2025-04-27 09:5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