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
杂志
专题
我们
对话中通冷链副总裁杨帆:深度解读小票零担全程冷链网络化解决方案
作者:
2023-01-06 10:54:34

在不久前闭幕的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通云冷网络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简称“中通冷链”)宣布了起网一年来的最新“战果”:截至7月31日,中通冷链全国已设立网点1200+、覆盖区县1300+、分拨中心36个、路由数量900+,中转分拨冷库面积达10万+、冷链干线车辆200+、冷链城配车辆2000+。同时,中通冷链还发布了小票零担门到门全程冷链网络化解决方案(以下简称“小票零担解决方案”),这也是中通冷链下半年重点工作之一。

起网一年来,中通冷链铺网速度令人咋舌。9月8日,《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对话中通冷链副总裁杨帆,她介绍了中通冷链起网一年的各项成绩,并阐释了从追求网络规模向提升网络价值和服务品质转型背后的商业逻辑。

ecbc432ac99edb7183d4c040764cae2.png

起网一年的成绩与挑战

CLPMA(《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7月底,中通冷链召开的2022年中网络大会会议,总结起网一年以来的各项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杨帆(中通冷链副总裁):中通冷链起网一年来,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初步完成全国网络建设。从去年4月初启动全国招商加盟直至去年7月底,中通冷链开放了除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外的所有以省为单位的网络;从去年8月初至今年7月底,中通冷链构建起了全网运配流通的网络模型,这为提供小票零担门到门全程冷链物流产品奠定了基础。目前中通冷链的地级市网络覆盖率达到67%,网点数量从起网初期的360余扩展到1200多个。
二是强化服务能力。为了降低疫情对冷链食品流通的冲击,中通冷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上海疫情管控期间,在市商务委的领导下,通过冷链物流作业的转换节点,以换柜的方式实现货物的流通,保障客户业务的正常运营。
过去的一年,整个生鲜供应链的扁平化趋势在加快,连锁餐饮品牌也在加速向三四线城市扩张与下沉,预制菜的迅速崛起成为这个趋势下的一种现象级的存在。这个变化与我们起网之初对预判是一致的。
与传统冷链零担网络是建立在专业市场之间的不同,我们的网络是更广义的,是能够实现门到门的,正好能够满足生鲜流通变化的需求。这反映在我们承运的单票货物重量越来越小,从超过2吨下降到不到200公斤,自提比率从超过6成下降到不到15%,小批量、多批次、门到门的小票零担市场需求在快速增加。
市场的变化,即证明了我们方向的正确,同时也对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在我们的网络覆盖所及的区域,很多传统意义上的非产粮区的出货量在快速增长。因此,我们一方面在扩大网络宽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加大各地车辆和路由方面的投入,为客户提供准确、安全、及时的服务。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和数字化应用。第一,启动半自动化分拣设备的设计与应用;第二,在先进设施设备投入的保障下,不断优化作业流程,实现标准化操作,提高操作效率;第三,研发去冷媒化包装材料,使包装既能够保冷和延缓失温温度,又能减少客户在包装和冷媒上的投入,降低客户成本。我们自主研发了智能保温箱,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温度可控可视,并以此为核心设计了末端派送解决方案。因为末端失温造成的货损减少了,客户体验提升了,我们的客户的销售模式更丰富、销售区域更广大。
四是明确了“小零担、大网络”的发展路线。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冷链物流网络平台企业,从而实现让冷链无处不在是我们的远景。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明确了以“小零担、大网络、门到门、全程冷链”为接下来的发展路线,全网上下对于业务开展和网络建设的目标更聚焦、更清晰。
CLPMA:这一过程中在运营方面有哪些难点?中通冷链是如何解决的?
杨帆:目前,冷链物流行业有两大挑战。首先是缺乏统一的、能够形成共识的温控标准。传统冷链物流服务是分段式的,涉及揽收、存储、干线运输、末端配送多环节、多主体操作,在末端为了降低成本,又经常采取共配的方式。这种运营模式的特点,客观上造成很难形成可执行的标准(国家强标)。没有标准,冷链物流全链路温控就只能是个理念。
其次是包装标准不统一,物流供需双方对包装技术不了解。货物品类不一样,包装标准亦不同,同时,摆放方式也影响包装效果。比如说,三层的瓦楞纸竖着摆放在箱体内具有最大承载力,而部分客户习惯于横着摆放在箱内,且没有填充物,这导致在运输过程中重货叠加会破坏包装,再加上温差,增大货物软化的可能性,进而大大增加了失温的风险。

这两个问题,既是标准的问题,也是实操的问题,可以说是实现全程冷链的基础问题。首先,我们从一开始就强化企业内部对温度的管控,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标准,同时通过加大全流程全链路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温度的全程时时监测、预警和介入控制,客户也能够实时掌握全流程的温度。在包装方面,我们成立了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包装管理中心,重新按产品品类建立包装标准和包装解决方案。中通冷链基于包装材料自身特性,研究新型的包装材料;创新可行的集包方案、装卸模式和标准,以降低冷链物流全链路中产生的货损和失温,进而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

聚焦小票零担解决方案

CLPMA:此次推出的小票零担解决方案主要针对哪类细分市场的哪些需求?

杨帆:概括的说,小票零担适合于所有尝试改变传统商贸流通模式,希望建立更扁平、更有弹性供应链模式,缩短与终端消费者距离、建立更深度品牌认知的客户。从目前的存量市场看,至少包括四类客户:一是水果电商客户,支撑其为客户提供一件代发的服务,使其能为更大区域的消费者提供更好体验、更安全的基础农产品。二是商超、便利店、连锁餐饮、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零售客户,通过弹性供应链支持其面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变化。三是预制菜平台用户,预制菜这种产品本身就需要多频次的小票冷链零担,同时在市场发展的早期,市场需求的非线性变化(不可测性),更需要小票零担的物流服务。四是正在转型的传统食品企业,小票零担可以帮助这类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分销商体系对改革的制约。

CLPMA: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小票零担解决方案有何独到之处?最大优势是什么?
杨帆:该解决方案有五大优势:首先是服务范围优势,我们是网络化解决,而不是传统的专业市场专线化解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方案是更广泛地服务于流通、服务于流通变革;其次全链路温度可控,一旦货物进入中通冷链网络,收转运排都是统一标准执行,并处于时时监控下;第三是时效稳定,整个链路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准,特别干线是定时发车固定路由,这是传统零担做不到的,这就保证了时效的稳定性;四是高性价比;五是履约承诺的全链路服务能力。
CLPMA:为何将“聚焦小零担、大网络、门到门、全程冷链”,作为中通冷链接下来的发展路线?
杨帆:疫情之前,整个行业更多关注的是大票零担和货物重量。而如今,中通冷链的货物重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票数增幅实现月均同比增长200~300%,且单票重量从2吨降到200公斤,其中单票重量100公斤以内的货物占据相当比例。
而且,疫情改变了整个零售端口,大量零售平台、传统零售商都在改变自己的零售方式,半成品和预制菜的流通规模日益增加,这对货物始发地和末端提出了更高的仓内加工需求,货物从大票向小件转换,催生了货物快速流通的需求。
中通冷链正是基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聚焦小票零担解决方案,品牌方可实现小批量、多批次生产,从而真正降低库存周转成本,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也可降低因终端客户需求预测不准而产生的无效调拨以及多个环节供应商的管理成本。这也可以进一步体现中通冷链的网络和服务的价值。
CLPMA:这是否意味着中通冷链进入精益化发展阶段,从追求网络规模向提升网络价值和服务品质转变?最大挑战在哪里?
杨帆:首先,还不能说我们现在就进入了精益化发展阶段。我们非常重视标准、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但是目前阶段,中通冷链从战略上依然是处于网络建设阶段。大网络既是小零担的支撑,也是小零担这个需求的必然要求。
同时,网络建设也有质和量的互动关系,我们目前的重心在于全面提升网络质量、网络价值,我们的能力要跟上网络扩张的节奏,才能让网络更健康地扩大、做密、实现纵深。
最大挑战是创新。从经验来看,快递网络的规模化裂变是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超高速发展而实现的。目前,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虽然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受制于冷链物流供给不足,市场需求远没有充分释放,市场空间没有达到足够吸引人的规模。还需要通过组织创新,在实现产能的同时保证服务;还需要通过运营创新,在保证服务的同时保证成本可控;还需要通过市场创新,在保证既定路线下,让网点有更强的活力,等等。我们需要战略部署和战术创新并举,而这种部署和创新都是没有经验可借鉴的,都需要中通冷链摸着石头过河,在战略必要性、战术可行性以及市场需求标准性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其难度可想而知。
说到创新,冷链人才短缺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以前,冷链物流行业需要的是偏重于运营型的人才,而我们不仅需要运营、网络型、技术型,还需要更多的平台及互联网思维的综合型人才。以前冷链物流侧重于合同物流,未来的网络化冷链是开放式第三方服务,需要对冷链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有清晰的认知和更深刻的理解。
在以上两个前提下,我们有决心去锻造中通冷链能力的同时,也将致力于为冷链物流行业输送出更多的人才和创新模式,甚至协同行业伙伴共同完善我们当前的各项标准,为整个冷链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应尽的责任。(本文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2年第18期)

关键词:
相关链接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06002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