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渠:从金三角到雪域高原的跨国公路硬汉
张青渠留着络腮胡,带着鸭舌帽和墨镜,外形很酷。初见这位货车司机,很容易误会成是搞艺术的人。事实上,早在1994年他就已经当上货车司机了。
跨国运货,玩的就是心跳
“我们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跨国货运司机,一般从四川出发,拉一些日用百货到东南亚各国,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再从那边拉回一些水果。”这么多年来,张青渠跑过了10多个国家,其中东南亚地区较多。
令人惊心动魄的是,他曾时常驶过金三角地带。尽管天生一幅硬汉外形,并且在车上常年备着一把斧头防身,他仍坦言自己每一次也都是提心吊胆,“当年我们跑缅甸时还赶上过战乱,有一次流弹击中了车窗,万幸人没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青渠至今感到后怕。
现在,张青渠喜欢拉“一带一路”的物资,“这些年,国家变化很大,‘一带一路’上可拉的货多了不少,国家也会报销在国内的过路费,只需出示海关手续。”他对《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的记者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资通关很快,通常一天就能通关,而出口其他国家的货需要两三天时间。
治安环境,车况、路况明显改善
除去跨国货运,张青渠还常年跑在川藏线上。“跑高原运输运费比较高。”多挣钱,是大多数货运师傅们共同的目标。对于高原反应,张青渠表示早已习惯。
跑车这么多年,险情肯定遇过不少,最难忘的还是1994年,张青渠跟自己的师傅拉货跑藏区的经历。“那会我二十出头,开四米二的车,路况不好,跑趟西藏来回要一个半月。”当时,正行驶在唐古拉山上,货车后侧轴承断裂,这属于重大事故,需迅速修理,不然车就无法再开。
“当时,唐古拉山上每天路过的车辆不超过10辆。”师傅搭乘过路的车辆下山去找配件和维修人员,他则留在山上看车,“那是开车25年来最狼狈的一次,也是最想家的一次经历。”张青渠在山上等待了整整5天的时间,饿的时候就靠他们带给当地藏民的特产——10个西瓜和卤鸭果腹。到了晚上,唐古拉山上气温特别冷,“即使打开车里的暖气还是很冷,吃进肚子里的也都是凉的。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当时只有20多岁的我就在车里痛哭。”五天之后,师傅带着维修人员上了山,又修理了三天时间,他们才重新踏上征程。
当货车司机25年,张青渠对其中的艰辛深有体会。“相比以前,现在的治安环境,车辆、路况都变好了,我们出门在外也方便了很多。”他回忆起90年代跑车的情形,路况、车况都不好,有些地段还时不时会有车匪路霸出没,“当时加油都需要现金,要是遇到抢匪把钱都抢走了,真是寸步难行,还需要找电话跟家人联系,让他们打钱过来。”
张青渠的妻子也曾跟着他跑了六七年的长途,两人在路上过的有滋有味,走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张青渠会停下车来休息,拿出随着带着的相机给妻子拍下很多漂亮的照片,顺便采几支野花匝成花束送给妻子,妻子则拿手机录下张青渠绑花束的视频。虽然长途运输很辛苦,但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们用生活的智慧让自己很幸福。
张雪亮:在雄安新区这片热土,货运老司机犯难了
2000年就开始从事卡车司机这一行,河北汉子张雪亮自从出社会后就没离过方向盘,他说自己喜欢驾驶的感觉,“20几岁的时候觉得开车很拉风,而现在喜欢开车,是因为货运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河北雄安新区安捷物流公司的张雪亮师傅欣慰的说,“我不知道开车算不算一技之长,但是它让我们一家人生活的还算不错。”
曾是个体司机,后来卖了车进入物流企业
在进入安捷物流之前,张雪亮还干过个体货运,但近几年他不得不把车卖了。“个体司机养车是很难的,一年至少要投入五万多块钱,包括保险费、换轮胎费、保养费和维修费等等。”他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坦言,现在给公司开车,不用操心这些问题,虽然收入少了些,但省心不少。
此外,张雪亮回忆,在20年的驾龄中遇到过多次闹心事,比如“碰瓷”,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他在正常行驶时,一辆小轿车突然变道造成剐蹭,轿车车主不依不饶,让敦厚的张雪亮赔偿三万多块,这样的事让他很无奈。
现在,他的家人纷纷反对他从事这一行,除了做卡车司机的辛苦、委屈外,日积月累的奔波,导致张雪亮的身体大不如前。“全家最反对我干这行的是我的两个孩子,因为每次学校的家长会我都缺席,为此两个小家伙很委屈。”张雪亮遗憾的说。
雄安的产业升级,使当地物流企业面临转型压力
开了近20年的货车,以前张雪亮倒是从未担心过货源问题。毕竟,容城素有“北方服装名城”之称,加上还有很多中小钢铁企业也分布在此,货源基本上是很稳定的。可近两年来,这里的货源却减少了很多。
“货量至少下降了三成!雄安新区批复建设以来,这里的服装、钢铁等生产型企业因为环保等问题几乎全部叫停,搬迁。虽然空气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生产型企业少了,对我们物流公司肯定不是好事。”张雪亮举例说,与公司合作多年的钢铁企业,因为环保问题不得不整体搬迁,由此给公司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此外,虽然雄安新区目前还处于建设前期,但当地消费水平提高的非常快,像张雪亮这样的老司机,工资水平也跟着翻了一番,从四五千的工资涨到了八千左右,这对安捷物流这样的中小物流企业而言,大幅度提升了人力成本。张雪亮透露,目前公司老板的确面临着员工工资上涨及货源下降的双重压力。
为此,安捷物流一方面正在加紧扩张业务范围,车型扩展到4.2米、6.8米、9.6米,13米,17.5米的车;另一方面,也在发展一些仓储业务和建筑工程业务,希望新业务扩展可以抵消货量下降的冲击。但是,因为进驻当地的建筑企业多是大型央企,而他们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服务商,安捷物流并没有竞争优势。
“当然,这些都是公司老板考虑的问题。”作为公司的员工,张雪亮希望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好。他感慨说,希望雄安新区这片正在迎来历史机遇的热土,也能为当地的中小物流企业留一席立足和发展之地。
宋玉兰:外号“孙二娘”的“最美货车司机”
2月22日,来自山东潍坊的女货车司机宋玉兰迎来人生中的荣耀时刻:她站在了由交通部、公安部和全国总工会主办的“最美货车司机”事迹报告会的奖台上,荣获全国“十大最美货车司机”称号,并且是十人中唯一的女性司机,也是唯一的个体司机。
回想20年来作为货车司机的从业经历,宋玉兰既开过路途险峻的云贵川山路,也驶过千里黄沙的大漠,还去过东南亚的老挝、缅甸等。在这个绝对以男性为主的货车司机职业,宋玉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业20年换了五台车,从平房搬进楼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领路的老师就是我大哥。”宋玉兰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回忆起自己初入行时的情景,“那时刚高中毕业,一次大哥跑车,我跟着去,在停车场的时候,他去找货,我就把车子发动了,在那儿打转。后来,我就学车了,学费6065元是大哥给交的。”
从学车、第一次跑车至今,一路下来就是20年。常年开货车跑在公路上的宋玉兰,浑身透露着一股爽朗劲,说起话来也是爽快利落,“大家送我外号‘孙二娘’,说我厉害呗。”宋玉兰笑着说。
作为一名女性,为什么能在公路货运这条路上坚持这么多年?“父母、孩子就是我跑车的动力,我要挣钱养他们。”宋玉兰解释说,“我向往的生活很简单,孩子要学费的时候,我拿的出;父母生病的时候,我能交上钱。”
20年的时间里,宋玉兰已经换了五台车,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开货车的收入买的。以前住平房,现在是楼房了。”艰辛的付出得到回报,宋玉兰的语气里流露出满足。
高速服务站多了、乱罚款少了
现在,宋玉兰主要拉农产品绿色通道,从山东寿光到新疆喀什,单程近5000公里。在车况好、中间不休息,并且货送到后马上又装货返回的情况下,往返一趟也需要十来天,“一个月顶多能在家呆两天。”宋玉兰介绍,“每天从早上6点出发,一直要开到夜里12点,后半夜才能睡安稳。”
“干我们这行,最怕的就是车在半路上坏掉了。”宋玉兰说,尤其是前些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欠发达的情况下,服务区之间的间隔比较远,修车的地方也少,“特别是在青藏线,公路弯道很多,路线也长,车坏了就只有等。”她告诉《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最近几年相对好了很多,服务站也多了。
除了担心车子故障,另一个担心是公路乱罚款和油耗子偷油。“乱罚款也让我们司机比较头疼,这么多年下来,很多地方都比较规范了,但在偏远地区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善。”宋玉兰介绍说,让人头疼的还有油耗子,“开长途大货车本身就很辛苦,到了服务区想好好休息,但因为有油耗子偷油,根本睡不踏实,稍有动静就得起来看看,这也影响了我们第二天的驾驶安全。”她提出,希望有关部门能严厉打击这两种危害现象。
在20年的货车司机生涯中,宋玉兰也想过转行,“当时主要是想着孩子在成长期,想换个能在家多陪陪孩子的工作,但现在孩子马上就要中考,面临着上高中,要住校了,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放弃了转行的想法。”宋玉兰说,“我还会接着开下去,平平安安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邵宝顺:开“巨无霸”,货值动辄上千万
“开着22米长的‘巨无霸’,载着八辆轿车行驶在路上,那感觉相当的威风。”长久轿运车司机邵宝顺自信满满的对《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说,42岁的他在长久物流开轿运车将近两年了,感觉不错。
开“巨无霸”,必须胆大心细
邵宝顺,东北四平人,天生的乐天派。在他的口中,连轿运车司机如此辛苦的职业都变的很有趣,因此,他的性格给人的印象有些“逗比”。“我不吸烟、不喝酒,天生就适合开车”;“普通农民工半年、一年才能回一次家,我每月都可以回家一两次”;“我的孩子可不能做这行,他得上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被偷油,这事很平常”……这些都是邵宝顺脱口而出的“金句名言”。和邵宝顺聊天让人感觉非常轻松,甚至觉得他就是一位认识很久的朋友,让人对卡车司机的粗犷印象有所改变。
谈笑风生的背后,是邵宝顺身经百战过后的一种淡然。毕竟长途跋涉,对司机师傅的考验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一种心态上的历炼。“要做好卡车司机,首先需要有平和的心态。飞驰在条条高速上,需要时刻紧绷神经,这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更是对货主的负责。”邵宝顺感叹说,尤其是他现在开轿运车,一趟拉的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的货,万万马虎不得。
虽然到长久才两年时间,但至今他每月都跑上万公里,运输过的车辆品牌包括宝来、奥迪、奔驰、吉利、丰田、路虎、捷豹等等,去过的城市更是囊括了几乎全国所有大中城市。
“开轿运其实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只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和规范操作就可以,比如在装车时一定不能吸烟,在固定车时一定按照‘两脚四带’,并且按规定摆放灭火器等。”邵宝顺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简单介绍说,基于轿车的价值高,要非常小心确保车辆的漆面、轮胎、轮毂不能有刮痕;此外,也要注意不能弄脏车辆。做到这几点,向4S店交货时就没有问题了。“总的来说,开轿运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做到胆大心细就可以了。”他总结说。
收入不菲,高手也怕“油耗子”
虽然开轿运车只有两年经验,但邵宝顺俨然已经是这行的高手了。不过,高手也怕“偷”,邵宝顺最恨偷油贼了。他经历过两次被偷油的事件,第一次是在山东,当时他在一处高速路口附近停车休息,在他快睡着的时候,朦胧间听到油缸盖子的声音,通过车后视镜他发现一辆车停在他的大车旁边,正在偷油,他赶紧按响了车喇叭,这时小偷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就赶紧把车开走了。
另一次是在广西的一处高速路口,同样是在邵宝顺休息时来了偷油贼,可惜那次邵宝顺睡的太实,油被偷的一干二净。“自从那次之后,我每次在路上都不敢睡实,偷油贼太可恨了。”邵宝顺气愤的说,这样的事今后可能还会发生,但他依然觉得这份工作可以继续干下去,“这事儿很多,但没办法,只有自己多加注意。”。
“目前,我一个月能挣两万元左右,这笔收入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儿子马上就要读高中了,接下来就要上大学,我必须提前为他攒学费。”说到自己的儿子,邵宝顺格外深情,“没想过要转行,我觉得干到50岁应该不成问题。”
王博勇:22年的冷链运输,练就一身综合技能
56岁的王博勇是北京人,当货车司机已经30多年了,这位名符其实的老师傅也是新夏晖公司的一名老员工。他曾在部队里当驾驶员,在进入新夏晖之后,王博勇一干就是22年。
业内人士都知道,新夏晖是为麦当劳中国合作长达30年的“御用”物流供应商,也是国内的冷链标杆企业。
开冷链车,温度、时间要精准把握
在新夏晖当货车司机,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驾驶食品/食材冷链车,这对于司机的综合技能和要求相对更高一些。
一方面,在物流领域,冷链车属于特种货车。以王博勇驾驶的货车为例,车长15米,“在封闭式车厢的货仓内有三个温区,分别是常温、冷藏和冷冻区。在驾驶过程中,我要对每个温区的即时温度进行检查,确保全程温度可控。”近日,王博勇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介绍,为了确保运输食品和食材的运达品质,不管跑多远的长途,在运输过程中,每隔一两个小时他都会到休息站,下车查看温度,以确保车厢货仓内的温度可控。
另一方面,由于所运输的产品和食材直接对接餐厅,而餐厅对食品的到达时间和温度要求都十分严格,这就需要王博勇在驾驶过程中与餐厅保持及时沟通,比如一旦出现路况不佳等情况,他都需要第一时间与餐厅联系沟通。
“货车司机的工作对于新夏晖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是货品送达客户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技能。”4月24日,新夏晖一位工作人员对《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说,在新夏晖,货车师傅们常常在一起交流和分享经验,而王博勇也特别热心,多年来带出了许多像他这样“一专多能”的驾驶人才。
在每次出车之前,王博勇都要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在运输途中抛锚。而在到达餐厅后,他还要参与到卸货工作中,“我们是公司面向客户的最前线,既是司机也是业务员。”这位老师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打趣说。
年近六旬,苦过、难过从未抱怨过
“这些年,我开着冷链车基本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包括东三省、青岛、西安等等。”回忆起多年前的一次长途驾驶,王博勇至今历历在目,“最远的一次是从北京到哈尔滨,单程1100多公里。当时还没有高速,都是走省道或小路,由于食品对时效的要求比较高,当时我和另一名司机轮流开车,用了两晚一天的时间抵达哈尔滨。”
回忆起22年驾驶历程中的难事,王博勇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年的冬天从北京到天津,两小时的驾程,整整开了八个小时!“当时的天气有雪又大雾,高速全部封路,为了能把货及时送到门店,我就走省道。但由于视线太差,连地上的线都看不到,开一会儿就需要下车看看地面情况。”对于那一次的行车以验,他仍然记忆犹新。
跟其他货车师傅类似,王博勇也是长期在外,对于家庭的照顾非常少。好在,现在新夏晖公司已将王博勇已经调回了北京-天津线路,他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对于自己坚持了30年的驾驶工作,尽管在别人眼里异常艰辛,但王博勇不仅毫无怨言,甚至充满留恋,“我们货车的A本到60岁就自动降本了,不然我希望能一直开下去。”
林秉贵:坚持与卡友无偿互助的“老司机”
从1994年至今,45岁的货车司机林秉贵从事公路货运已经25年了。作为一名“老司机”的他,开过小车也开过大车,开过挂车也开过冷藏车,拉过普货也拉过特货。在外人看来,林秉贵大半生开着货车走南闯北,既赚了钱也看了世界,似乎还挺不错的。但对他而言,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
从业25年,如今组建了20辆卡车的车队
“我父亲就是开货车的,那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开拖拉机开始。”谈起自己的货运生涯, 林秉贵告诉《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他打小看着父亲开车拉货,早出晚归,于是便产生了兴趣。
1993年他高中毕业,开始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因为当时家里开的是小车,所以感兴趣,想学着开车。当时还没有接触过大车,包括集装箱和半挂车。”回想起当初入行时的情景,林秉贵说,“不过父亲很反对,不愿意我学开货车。”之所以反对,是因为父亲太了解跑货车的辛苦了。但当时的林秉贵并不理解这一点,反而是自己找姑姑借了钱,偷偷报名培训,考了驾驶证。
现在,林秉贵自己组建了20辆卡车的车队,主要为福州的港口做公路运输服务,“比以前跑长途轻松了一些,现在基本都是在福州地区,活动半径基本上在200公里内,能更多的照顾到家庭。”林秉贵说。
卡友无偿互助,有组织、被理解的感觉很重要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林秉贵多年的货车司机生活,使他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他告诉《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以前跑车的时候,车子坏了靠同行互相帮助,遇到不熟悉的路也是大家相互领路。
“现在,虽然互联网导航技术不错,但我们卡友之间还是经常联系,互相帮助。”近年来,面对大量物流平台的兴起,林秉贵选择在2016年加入了路歌卡友地带,“一来帮车队司机寻找货源,二来也加强了与卡友之间的联系。”他说。
在林秉贵看来,技术的发展为货车司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通过物流平台相互沟通交流,在各自熟悉的地区为其他卡友提供帮助,包括提供汽修资源、路况信息以及突发状况的应对等等。“大家相互之间都是无偿帮助,人多力量大,有了组织,感觉会比单打独斗要强的多。”对此他发生由衷的感慨。
“货车司机其实非常辛苦,希望社会对我们多一些理解。”说起货车司机们的工作和生活,林秉贵表示,现在跑公路货运的司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货源每年都有增加,但跑车的司机增加的更快了。市场竞争很激烈,师傅们跑的异常辛苦,前阵甚至发生过货车司机因太过劳累而猝死在驾驶室的事件。”究其原因,林秉贵介绍,以前买车需要付全款,现在可以分期,甚至零首付,导致跑货车的基本“零门槛”了。
“最近几年,全社会对我们这个行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大的环境在不断改善。”林秉贵对《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说,他希望这个势头能持续下去。
冯莉莉:三口之家跑货运的五味杂陈
“希望以后相关组织可以评选最美‘卡娃’。”4月底的一天,冯莉莉笑着对《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说,她跟着自己的丈夫原新合跑卡车运输有五年多时间了,其中有三年时间还是一家三口一起跑的。最西边去过新疆,最南边去过温州,最北边去过哈尔滨……对于这些年的公路旅程,冯莉莉如数家珍。
带娃跑货运,夹杂着心酸、心疼和幸福感
不难想象,带娃一起跑长途货运有多不容易。“我家宝宝刚满四个月就开始跟我们一起跑货运了。”冯莉莉回忆起来,一路上有很多的心酸,当时他们开的还是一辆旧车,噪音很大,时而会影响宝宝睡觉,尤其在挂档的时候,响声很大。
“还有一次是在宝宝八个多月时,我们在一个工厂装货,宝宝发烧了。”冯莉莉告诉《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因为她丈夫忙于装车顾不上,她只能一个人抱着孩子步行好几里路,找到附近的一家医院就诊,幸好孩子没有大碍。
几年下来,长年在外奔波,难免对孩子的肠胃消化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直到现在,孩子已经四岁了,胃口都不是太好,“只能慢慢的给她调理了。”冯莉莉满是愧疚的说。
2013年,冯莉莉跟原新合刚结婚。怀着好奇心,她开始了第一次的卡嫂跟车之旅。自那之后,她就开始了和老公到处跑车的生活。不久之后,她怀孕了,直到孕晚期9个月孕娠,冯莉莉仍坚持陪伴在丈夫原新合的身边。在宝宝出生四个月之后,他们便带着宝宝一起,一家三口在全国到处跑货运。
在她看来,只要一家三口在一起,去哪里都不辛苦,一路上的风景足以淡化疲惫。“在路途上感到疲惫时,我们会找个安全的、风景好的地方,把车停下来逗逗孩子,看看风景,吃吃当地的美食,也很满足。”性格乐观的冯莉莉,说起这些往事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一路艰难险阻,期待收入和条件改善
除了一路上的美景、美食,艰难险阻也无处不在。冯莉莉回忆,有一天晚上,他们把车停在河南一个县城的高速收费路口附近休息,在凌晨两点左右,她上卫生间回来时,发现一个小偷正从驾驶室拿她的包,她赶紧冲过去并喊醒熟睡的丈夫,“当时,我老公急的连鞋子都没穿就追过去,可惜在快追上时,小偷飞窜到一辆驶过来的车上……那次我们损失了一万多块钱。”冯莉莉无奈的说。
“2017年,我们换了一辆新车,现在车子各项系统、设施都比较好,不仅好开一些,还有了自动上锁的功能。”好在,他们已不用再为遇到小偷这样的事而担惊受怕。但收入的降低成为新的问题,“今年,我们的收入较去年明显有所下降。”冯莉莉自己分析起原因,除了油价越来越高外,也跟货源的减少有关,“很多地方的一些小厂矿因环保限产被关停了,货源就少了。”她说,目前他们在中储智运平台上注册了,货源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且还可以帮他们解决返程空驶等问题,感觉还不错。
此外,她还特别提出:卡车司机常年在高速上奔波很辛苦,希望高速服务区能配备免费的冲凉房,供卡车司机使用,这样可以缓解他们一路上的疲劳,并因此提升卡车行驶的安全系数。
(本文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19年第9期“封面故事”栏目)
让AI为我所用,为广大客户所用——访康明斯中国数字化总经理洪云 |
2025-04-24 15:11:30 |
全国政协委员王先进:科技创新为翼,智慧物流提速 |
2025-03-11 12:53:25 |
全国人大代表王建清:培育现代化高素质产业工人,推动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
2025-03-10 08:48:03 |
康明斯完成低碳动力产品线最后拼图 |
2024-11-15 13:29:58 |
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七届进博“全勤生”,念好主运“服务经” |
2024-11-12 12:2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