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准国际化的节奏
2021-04-19 13:44:25
导读:国际化,无疑是成为国际巨头的必由之路。

国际化,无疑是成为国际巨头的必由之路。相信很多企业有此雄心。只不过,在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尚未出现真正能称得上国际巨头的企业。

去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特别强调: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一些企业已经悄然布局海外、蓄势待发,且业界少数企业已在规模和能力方面日趋接近国际巨头。应该说,对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赛道上的企业而言,当前正是迈向国际化十分理想的时间窗口。而跨境市场异常火爆,就是其最佳注脚。

2021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和世界多地持续遭遇封锁与围堵,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尽管如此,一季度传统淡季,我国外贸尤其是跨境电商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发展态势,迎来“开门红”。4月13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公布,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4195亿元,同比增长46.5%。其中,出口2808亿元,增长69.3%;进口1387亿元,增长15.1%。可见,在迅猛增长的外贸市场中,又以跨境电商出口最为火爆。自去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增长迅猛。去年全年,我国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验放的进出口清单达24.5亿票,同比增加了63.3%。

首先,外贸及跨境电商出口市场的异常火爆,为服务商跟随出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极大点燃了其出海的热情。身处服务性行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公司的出海路径,往往会采取跟随战略。放眼国内的外资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公司,几乎都是伴随着其在本国的上游合作伙伴进入中国市场的。

其次,相关企业在出海方式上,有自投自建,但更多的是借力合力、整合资源。尤其是出海伊始,通过在当地选择合作伙伴,开展合资经营,往往能够少交“学费”。在国际化的征途中,早期往往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有些企业甚至因过于昂贵的“学费”而遭到灭顶之灾。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接受教训,选择稳健的出海方式是为上策,不冒进、量力而行。

第三,在投资方向上,目前主要是战略型资产投资,包括天网和地网。天网是指航空货运网络布局,这方面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弱项,但已有所突破。顺丰董事长王卫4月9日在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未来鄂州机场建成,顺丰将运用鄂州枢纽形成全球数字供应链,以此为中心,全面打造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航路航线。

地网则指海外仓,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外仓迅速崛起。外贸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去年,我国跨境电商海外仓的数量超过1800个,增速高达80%。海外仓不仅提高了物流时效,节约了成本,还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国际化的“舞台”。

第四是本土化,在出海落地上需保持敬畏之心,尽量采用本土化的管理团队,并在此过程中实践、摸索、学习。

从政策环境来看亦是利好不断。今年2月,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透露,商务部会进一步扩大对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今年以来,海关总署方面亦多次表示,将持续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支持和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今天,你踏准国际化的节奏了吗?是否已经整装待发迈向国际巨头?(《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年第8期卷首语)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杂志在线| 专题策划| 编委会| 理事会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18034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