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物流节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2017亚洲物流双年展(以下简称“物流节”)在四川成都顺利闭幕。路歌平台CEO冯雷受邀参加本届物流节,并在“一带一路智慧物流峰会”上就[物流生态升级与平台定位]发表精彩讲话。
现摘录如下:
回顾物流行业发展的这20年来,一直被“散小乱”笼罩着,这20年,通信业出现了华为、中兴;互联网行业出现了BAT;山寨机的废墟中出来了小米;快递业也涌现了三通一达。但是,在面向物流业的主体——占比在90%以上的生产性物流领域,最该有网络规模效应、也是最早市场化的公路运输领域,还是一片散小乱。为什么?根据我近20年的从业经验,拼凑了下面这张物流行业的实际行业结构,或许可以给出一个解释。
整个货运流程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的都是可以开具发票的,被政策承认的部分。而地下的是真正在公路运输流程中的实际的货物承运者,他们都是现金交易,不交税又在持续经营,他们符合地下经济的定义,它们是满足社会正当需求但又在体制管理之外的“灰色地带”。
这种地上地下的“双层结构”在我国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公路运输产业中体量特别巨大,持续发展的时间也格外的长。同时,由于公路运输的个体车跟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相适应,又拥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就目前来说,物流业的很多资源,比如物流园区,实际上都是这部分地下经济的配套,这种“双层结构”在公路运输业是长期的稳定性的存在。
但是物流企业在灰色地下经济的环境中又是天生长不大的,并且在很多方面与体制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几十年来,公路运输就是在这种混沌的环境里运行,那么这种散小乱的稳定态有没有改变的机会?
我认为,“散小乱”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有三大痛点在汇聚,而这便将成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导火线。哪三大痛点呢?
第一痛是行业效率。物流企业利润低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共识,于是大公司开始搞“运力直采”,小公司开始出现“直客”竞争,中介黄牛市场逐渐衰落,这些都是行业要跳出原有稳定状态的内因。
第二痛是创新之痛。物流企业要想在一个稳态的环境中搞创新求变是很困难的,这些年有无数的创新“先烈”,一直感受到这个“散小乱稳态”的强大,但也能感觉到在国家“双创”的倡导下和行业人的不断努力下,这个无形的“稳态之墙”快要被撞穿了。
第三痛是“营改增”引发的。营改增是国策,对中国的未来意义重大,但落在公路运输这样地下经济为运作主体的行业,就把双层结构的“稳态”给暴露了。这就把地下经济给亮在了明处,谁都不能再回避“卡车司机开不了票”这个简单的事实了。
这三大痛,特别是营改增引发的矛盾,打破了公路运输的平衡态,而无车承运政策的出台成为产业生态升级的契机。可能后续还需要一系列创新的制度供给,可能还会涉及一些深入的理念突破。但不管怎么说,迈向下一个行业的生态的起点,已经明确了。
新生态已来,未来已来。
首先,这个生态是是以卡车司机为核心构建的。在无车承运的政策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无车承运人”,而是与它对应的“实际承运人”。谁是实际承运人?在中国的公路运输业,实际承运的主体就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决策的个体卡车司机。新生态必须以这个“事实”为基础构建。
其次,新生态下的物流生态圈将呈现新的特点。在此,我们分成三个维度概述:
第一是生意。各种规模、各种细分领域的无车承运企业、无车承运平台将蓬勃涌现,共同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服务。在这个维度,新生态的特征是阳光化,这是站在公路运输全链条的角度上陈述的;
第二个维度是生产。也就是为了完成承运服务,司机必须完成的生产性采购,比如燃油、耗材、车辆养护等等。这个目前也是一个“散小乱”的状态,甚至比承运还乱。但是,整个行业如今都在为生产上的不规范付出代价,所以在新生态,生产的特征将首先是“可追溯的”,真的假的先不让它逃避责任,然后才能是品牌化连锁化。
最后一个是生活。这实际上是社会的支撑。中国的卡车司机特别辛苦,不少是常年回不了家的,他们的情感需求、社会服务需求,却往往不能被照顾到,这期间就存在着许多亟待去解决的问题。
这样一个美好的新生态即将来临,而我们现在就站在建设这个生态的起点。
我认为,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社会资源有序的进入是新生态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
一、数据链。最近几年很多创业公司甚至上市公司都对SAAS很感兴趣,其实这种模式在中国早就有了,那为什么近来又热了起来?因为SAAS能挣到数据,而数据开始值钱了。举个例子,我们提供给金融机构业务控制数据,然后从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都收钱,数据就能让这之间产生业务循环。
二、信用链和资金链。在旧生态里,信用是专属的、孤岛的、小生态的,和人际关系扯不清,也表达不清。在新生态里,信用是数据化的,可表达的、可传播的,未来也将是可标准化的,这个空间特别大。这就使得新生态里资金链将极为顺畅,好业务一定有好资金支持。
三、税务链。打通纳税链条是营改增带来的硬任务,增值税能运转的前提要求是能够环环抵扣。社会经济肯定是环环相连的,但是否能反映到税收中环环相扣,就是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问题了,在增值税体系中是不能存在大体量的地下经济,否则一定乱套。
第二个方面,社会资源在迅速地进入。其实,在公路运输这个传统的行业中,大家打破旧生态在新生态中找位置的办法大都是应用互联网。互联网的重要特征是平台化,所谓平台化就是创建新的、线上的、公平有活力的联接规则。
那么在物流行业中,什么样的平台有未来呢?
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平台必定是面向全流程价值、面向打通产业链、面向新生态的去中间化、展现真实的B2B物流平台。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前面的都很好理解,最困惑的应该就是B2B了,其实,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观点。虽然物流行业散小乱了很多年,但它的本质还是2B的,一切照搬2C的案例,都将是悲惨的下场。车货匹配平台热了几年了,从去年开始有点降温,但还是有大量的创业和投资在里面。不少人开始认同车货匹配是个伪命题,说是伪命题并不是说行业中没有这个需求,而是说不能按照“滴滴”这种2C的逻辑来构建车货匹配的平台,找对逻辑,才是你做好物流平台的关键。
做平台的企业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很多创业者在初期平台的战略定位中,就被现实的“痛点”遮住双眼,总是在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些痛点。但是,我们要更深入思考的是:在物流这个生态均衡迅速升级切换的时代,这些痛点,会不会随着旧生态的萎缩而消失?你的解决方案在新生态中有意义吗?或者有位置吗?面对新生态格局,我们更应该多一些冷静的思考,做好一切准备,方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