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既涉及调结构,又关系降成本。”在今年的两会上,长期致力于关注我国物流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再次为物流业发展建言。
“和欧美发达国家10%-15%相比,我国物流成本占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的比例为30%-40%,物流的低效率、高成本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已经成为制约供给端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徐冠巨表示。
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物流之痛,徐冠巨分析了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首先是缺少基础公共系统支撑。”徐冠巨表示,我国已基本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但支撑公路货运的枢纽平台、信息化调度系统、标准化和安全诚信体系没有跟上。这好比铁路系统只有轨道、航空系统只有航线、水运系统只有航道,而缺少车站、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和相应的信息系统。各类物流资源得不到有效连接和优化配置,交通路网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公路场站、工商企业、物流公司、卡车司机以及大量的仓库,处于分散的状态,成为信息孤岛。物流公司各自为战,处于“低小散乱差”的状态,户均拥有车辆不到2辆,货车空载率40%以上。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也不能互联互通,货物的流量和流向不清,宏观经济决策、行业决策、企业决策缺少物流大数据支撑。这样的物流体系,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与实体经济企业的需求不适应。徐冠巨同时指出,企业税负重、管理体制不顺也是造成我国物流成本高,运行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营改增”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税负普遍降低,但公路货运企业不降反升。个体司机处在增值税抵扣链条第一个环节,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占物流企业成本很大比例的房屋租金、人力成本、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尚未纳入抵扣范围。而在管理体制上,物流产业链条长,涉及政府十几个管理部门。虽然各地对物流业发展重视程度在提高,但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存在部门分割。可以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物流行业“婆婆很多,但似乎没有亲妈”,推动物流系统化建设面临不少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徐冠巨建言:推进物流一体化战略,把公路物流基础公共系统短板补起来,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快递协同发展提供支撑,推动我国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高度重视城市公路物流枢纽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把物流规划纳入城市规划,解决“重交通、轻物流”的问题。公路物流枢纽中心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确它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积极探索政企协力发展模式;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统筹管理,扩大物流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降低税负,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形成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