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件物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始终不断地在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还谈不上大件物流,按照原交通部的提法,叫做道路大型物件运输。在当时,长度在14米以上或宽度在3.5米以上或高度在3米以上,重量在20吨以上的单体货物或不可解体的成组(捆)货物,称为大型物件(见《道路大型物件运输管理方法》(交公路发[1995]1154号文)(此文已废止))。从事大型物件运输的企业基本上是各地国有运输公司,或者大型物件生产企业自己的运输部门,基本上都是点到点的道路运输。那时,大型物件运输业务量少,大型物件无论外廓尺寸,还是重量,都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但即使这样,作为服务于地方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视为头等大事,各部门通力配合协调,全力保障建设所需大型物件运输顺利进行。
与时俱进,大件物流行业蓬勃发展
大件物流黄金时代的到来始于2008年。当年,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迅速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两年内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2008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同时,大范围实施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在这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与大件物流相关的钢铁、船舶、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以及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为这些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的大件物流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仅就许可审批办结的大件物流业务量每年成倍增长,2022年达到了160余万件,注册并从事大件物流服务的企业也达到了26000余家。
时至今日,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长,工程项目的类型日益丰富,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建设项目、交通、建筑设施改造项目不断涌现,大型装备的设计、制造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类大型工程项目所需单体设备,体积与重量都比之前大了很多,种类增加了,外形也是定制化的。航天航空、大型工程机械等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层出不穷,大型物件单体重量与外廓尺寸屡创新高,不断打破世界纪录,承运物件的超大型化、超重型、多样化成为了大件物流的常态。同时,随着各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大件物流组织方式呈现多样化,多式联运成为了大件物流的首选,物流链逐步延伸至项目现场,能上山、能下海是大件物流服务的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内容也从单一的运输增加了储存、装卸、搬移、倒运、现场就位等环节。随着大件物流市场的扩大,从事大型物件运输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企业添置各类型的大件运输专业设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的安全措施,不断积累运输经验,进入装备制造企业运输招标的行列,提升大件物流保障能力,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多种经济形式的专业化大件物流队伍。
大件物流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服务,具有特殊的专业要求,是运用非常规运输装备,运输超重、超长、超宽、超高、不可解体的大型物件,服务于装备制造企业,以满足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冶金矿山等基础设施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需要。随着大件物流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最终形成大件物流的内涵与外延,即通过运输、搬移、装卸、储存、信息处理等作业活动有机结合,按照相关运输方式对超限货物的管理规定,实现对具有不可拆解特性的大型物件,由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动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这就要求从事大件物流的企业,拥有或掌控适应大件物流需求的专业设备与资源,拥有掌握大件物流作业相关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具有灵活运用各种运作方式的丰富经验。在物流服务过程中,企业逐步确立了业务主线,并与上游装备制造企业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融入了上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中重要的参与方,大件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涉及项目的征地、设计、施工、造价、装备采购等过程,并依此制定项目所需设备采购至项目工地施工全过程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调控各种物流资源与物流运作方式,通过各类运输方式组合、搬移装卸、厂区、工地、暂存地的储存、全过程的信息处理等作业活动,完成从项目所需设备的供应地向接收地流动过程的物流管理,期间还要负责协调物流服务过程中相关方的合作关系,间或进行物流服务过程所需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最终实现工程项目安全高效地建设与运行。
明确地位,切中大件物流发展关键
从大件物流发展历程来看,规模从小到大,运作从简单到复杂,参与方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管理模式从混沌不清到趋于条理化,逐步成为了物流大家庭中独具专业色彩的物流形式。在2022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大件物流作为特种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现代物流对大型装备制造、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强大件物流跨区域通道线路设计,推动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大件物流综合网络。”。这是在中央政府制定的规划中,首次将大件物流列入了规划,在国家层面确立了大件物流的产业地位。大件物流这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增长,得益于国家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较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更得益于我国大件物流企业的辛勤付出。诚然,我们也看到,大件物流的发展仍然还存在着诸如标准规范统一、专用通道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府部门服务能力提高等深层次问题。此次《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大件物流跨区域通道线路设计,以及大件物流综合网络的建设,同时还提出了要“推动完善大件物流标准规范”,是牢牢抓住了大件物流发展的关键点。
经过数十年建设,我国基本构建起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三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铁路运营总里程14.6万公里,覆盖99%的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大约3.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覆盖95%的10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公路通车里程约5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是居世界第一位,覆盖了98.6%的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随着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面取消,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1.61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2530个。到“十三五”期末,我国拥有了较为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交通扶贫百项骨干通道基本建成,道路、桥隧、航道、自动化码头等成套技术水平与修建质量跻身世界前列,这一切为现代物流,特别是大件物流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除桎梏,推动大件物流高质量发展
由于大件物流所承担的大型物件,具有“不可解体的、超长、超宽、超高、超重的” 的特点和属性,超过了公路或者公路桥梁限载标准,而在大件物流过程中面临着沿途道路的桥梁、空障、宽度、转弯半径、坡度等方面通过性的约束,必须要进行前置性的方案审查、设施加固改造、审批许可等大量费时、费力的工作,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安全。同时,由于我国路网结构复杂、里程长、管理与产权繁杂,大件物流企业与交通运输管理机构难以及时掌握路网的技术状况与路况信息,又没有形成完善信息上报的机制,难免盲人摸象,对运输线路选择与审查难以及时准确,导致大件物流运行效率低且成本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出现。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大件物流运行效率低、成本高的局面,应立足于现行全国道路运输基础设施通行条件,结合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余大型装备制造产业布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系统研判,每个省规划不少于两条贯穿全省的通道,省与省之间相互衔接,以此形成大件物流跨区域通道,最大程度覆盖装备制造企业、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港口、铁路与公路场站、重点口岸等大件物流节点,极大满足跨区域大件物流需求。在此基础上,提高完善通道技术等级与通过能力,并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手段,及时、准确采集通道净空与桥梁技术状况数据,构建通道净空与桥梁通过性快速评估模型,建立起大件物流路线智能规划系统,实现智能选线,提高大件物流组织效率。加强通道建设与养护作业、信息报送和快速评估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大件物流审批便利性,从而逐步形成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大型装备制造产业布局相互协调、功能齐备、管理完善的、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通江达海、连接国际的大件物流综合网络。
同时,应立足于现有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与运载设备的技术要求,以及现行的管理手段,尽快制定与完善包括通行道路技术要求与评价标准、各类适配车型技术检测标准、大件物流许可服务管理办法等大件物流相关的标准规范,为大件物流运行与监管提供便利,努力实现大件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制造”和重大工程,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