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已集聚新能源企业278家,总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其中,锂电产业构建起全球罕见的全链条产能体系:正极材料年产能达21万吨、负极材料4万吨、电解液22万吨、隔膜21.5亿平方米、电芯与PACK产能50GWh、电池拆解能力5.5万吨。这些核心数据背后,彰显的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向绿色智造转型的坚定决心。

作为连续四届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的举办地,枣庄正通过系统性构建产业生态,重塑区域经济格局。10月23日,以“新能源·新动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在此召开,成为洞察中国新能源产业变革的关键窗口。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海波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近年来,枣庄全面践行国家战略,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将新能源作为首位产业培育,形成了多元布局的产业生态。未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持续支持枣庄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产业聚链成群,龙头引领至关重要。作为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重要基地,枣庄已形成以欣旺达为龙头的完整产业链集群,覆盖材料生产、电芯制造、终端应用及回收利用全环节。
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翟军指出:枣庄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城市转型的首位产业进行培育,已招商引资超200亿元,吸引欣旺达动力、储能电池等优质项目落户。自2022年起,已连续四年举办产业发展大会,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本届大会不仅是行业盛会,更具战略意义——它推动着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如张海波所言:“枣庄将发挥自身优势,做长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擦亮‘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的金字招牌。”这座曾以煤炭闻名的城市,正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引擎,驶向绿色发展的光明未来。
▍盛会再启:“以会带产”促进产业协同
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工信装备研究院联合承办,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提供有力支持。其核心目标在于搭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高水准交流合作平台,助力锂电产业加速迈向集群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主论坛汇聚了行业权威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商产业发展大计。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主席陈清泉,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孙金华,欣旺达集团创始人王明旺,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孙佳,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充电网络领域副总裁王济勇等纷纷发表主旨演讲。他们围绕技术演进、产业协同与未来趋势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洞见,指明前行方向。

大会同期发布的两项重要成果成为全场焦点。其一,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推出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该产品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在低于1MPa的超低外压条件下可实现1200周稳定循环。欣旺达还已开发出能量密度达520Wh/kg的锂金属超级电池实验室样品,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
其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副秘书长蒋晓健发布《锂离子电池铜箔碳足迹研究报告》,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数据支撑。该报告解决了中国锂电池用铜箔定义、核算目的与边界确认、制造商责任边界拟定及核算方法论体系化研究等重要问题,成果显著。
除开幕式与主论坛外,大会精心设置了三场专题活动:“新能源汽车超充技术发展论坛”聚焦超充技术产业化路径与规模化建设,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商用车动力电池技术应用交流会”围绕重载场景技术突破、全产业链成本优化及“车-电池”协同创新展开讨论;“电化学储能创新技术研讨会”直面行业规模化应用技术瓶颈,探讨创新成果与产业落地衔接机制。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了解,本届大会采用“以会带展、以展促产”的创新模式,全面展示枣庄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来自锂电上游材料企业、下游终端应用厂商、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主流媒体的300余位代表齐聚枣庄,通过高层次思想碰撞与务实成果展示,为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主办方表示,未来,大会将持续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强化技术、资本与市场的高效对接,各方携手共进,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和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产业升级: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
新能源电池产业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更是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支点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该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引领”新阶段。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提出三点系统性建议:以创新为引领,激发产业内生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催生新增长点;以协同为抓手,优化产业生态布局,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以责任为导向,践行绿色使命,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朱宏任强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把握大会契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材料与电芯企业携手攻关,实现降本增效;电池与整车、储能企业协同优化产品性能;回收与生产企业共同构建闭环体系,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生态,共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回望过去十年,我国能源革命成效斐然,能源格局深刻变革正重塑装备体系需求。当前,新型储能与新型动力系统发展迈入关键阶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提出三点洞见:谋定战略机遇,坚定发展信心;拓展应用场景,激活产业潜能;提升制造能力,推动全链规模化发展。
张立波指出,新能源电池产业未来方向明朗。一方面,锂电池技术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加速验证落地,产业迭代进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能源转型浪潮下,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终端电气化等领域对电池需求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高速充电迈向光储充一体化运营。当前正是产业发展黄金机遇期,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产品迭代升级,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经过多年持续攻关与系统布局,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体系:规模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该产业不仅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主流消费电子等关键领域发展,更成为“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的亮丽名片。
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行业仍面临非理性竞争苗头显现、部分环节基础薄弱等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提出四点务实建议: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发挥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鼓励电池企业在锂资源回收和盐湖提锂技术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新能源电池标准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产业链企业组团出海,通过技术、制造、服务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实践:全球竞争中的战略突围
技术迭代迅猛、产业链条冗长、全球化布局与地缘政治风险相互交织,是新能源行业的显著特征。电池制造商与物流服务商作为新能源电池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如何在高动态性与高复杂性的全球竞争中实现突围,值得关注。

对此,王明旺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重构浪潮汹涌澎湃,主要经济体纷纷强调供应链自主可控,全球化已然进入全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需要看清那些不变的常量:全球能源转型的大势不可逆转,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固有优势依旧稳固,产业链上的奋斗精神历久弥新。
王明旺进一步阐述,当下正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内部构建生态、外部巩固优势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挑战,欣旺达提出“电池+”战略升维,这不仅是产品线的延伸,更是与产业共同进化的战略方向。从消费类电池拓展到乘用车、商用车、储能乃至航空船舶领域,欣旺达的产品已深入千行百业。未来,电池将成为新能源生态的“核心单元”,而“电池+”战略则是以电池技术为核心,以产业纵深探索为方向,为行业客户提供全栈“电池+”服务的生态战略。

顺丰集团新能源行业负责人杜萌告诉《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作为物流行业新能源最大应用体之一,顺丰在电动化领域布局深远:从屋顶光伏、产业园到二三轮车充换电及新能源车干支线运输,致力于构建全场景电动化生态,助力2050年净零目标的实现。顺丰秉持的“互为客户、价值共创”理念,通过双向价值认可,突破传统采购逐利的局限,打造整包服务,激发创新机会。
面对中资企业出海挑战,顺丰提出“客商一体”解决方案,通过战略绑定共建海外仓储配套。
一是标准共建:加入动力电池国际物流供应链共同体,解决出海多式联运问题。例如,在欧洲匈牙利、波兰等地建仓需长期绑定,要复刻产线并配套原材料-成品全流程。
二是自营模式:从“租买”转向自营,如锂电空中专线需两端具备自营网点及运力,确保门到门交付。
三是长期主义:避免短期逐利,通过五年及以上周期共建。例如,与头部客户合作,在运力高峰期优先保障战略合作方仓位,避免因竞标导致的交付风险。
杜萌认为,该模式通过“标准-自营-长期”三维策略,破解出海物流瓶颈,实现从单一竞标到战略协同的跃升,最终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体系,助力“双碳”目标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电池出海物流运输方式各有利弊:海运成本低,但交付时间长,占据90%以上的份额;陆运成本稍高,但交付快,约占5%;空运成本高,且大于35公斤货物审批流程繁琐,实用性不强,占比2%-3%。铁路运输则正在逐步放开尝试,为电池出海提供新的可能。
▍结语
从固态电池实验室突破到碳足迹研究的绿色转型,从超充技术商业化探索到商用车电动化的市场驱动,从完整产业链构建到前沿技术突破,从绿色低碳实践到全球市场布局,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正在加速迈向技术领先、生态协同、价值跃升的新阶段。未来,随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与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必将书写全球能源变革的“中国方案”,为其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