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加码物流增效降本
作者:董建伟      2024-03-19 13:10:29
导读:“人工智能+”在场景化、产业化方面应用持续加强。

WechatIMG137.jpg

(从左到右依次为:G7易流首席科学家王守崑,阿里云智能副总裁、交通物流行业总经理张磊,中远海运研发创新中心总工程师王敏)

自2017年起,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人工智能(AI)”,今年更将“人工智能+”首次写入。这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顺应了全球AI发展的潮流,更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场景化、产业化方面的应用持续加强,赋能千行百业发展、引领科技创新的趋势加速到来。

具体到人工智能+物流,3月7日在杭州举行的2024数智物流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为我们明思路、谋新路、探出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融合,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人工智能技术+物流要做的不是数字化技术在某一个物流环节上的应用,而是以此推进物流向供应链整体的转型升级;在降低物流成本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在基于物流和供应链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甚至是目前我国物流和供应链创造价值的“发动机”。

峰会现场,由阿里云、菜鸟、高德地图、中远海运、东航物流、圆通速递、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德邦快递、G7易流、地上铁、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等共同成立的“物流智能联盟”,是物流行业首个专注于大模型应用研究与实践的联盟,旨在推动大模型在物流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AI技术助力物流行业增效降本和业务创新。

峰会群访环节,阿里云智能副总裁、交通物流行业总经理张磊,中远海运研发创新中心总工程师王敏,G7易流首席科学家王守崑等三位技术大咖,结合峰会“智通天下 效领未来”主题,围绕“AI大模型技术如何为物流业增效降本、创新发展赋能加码”,接受了《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的采访。他们剖析了AI大模型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机遇、挑战,为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为物流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 

AI创新下业态重构

谈及对大模型的理解,王敏将其简单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利用公共大模型给行业赋能,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与早期GPT等模型相比,如今“通义千问”等在内的大模型,具备了更为强大的能力。作为工具,大模型技术在中远海运内部得到普遍应用,如同互联网一样普及。

第二个层次是把大模型看作“数字员工”,对集团内的、包括上下游的企业进行赋能。其主要具备两项能力:一是更强的知识检索能力。任何行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都会形成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可以把这些数据灌到大模型里做向量化处理,然后进行检索和生成。二是优化的数据分析能力。针对现有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获取数据库里的知识,将其解构化,再经组织生成可读性强的市场报告和分析报告。“公司在海运方面的信息文件非常庞杂,以前要想获取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相关数据是很困难的,但现在通过大模型,工作得以显著简化。”王敏表示。

第三个层次是中远海运正在努力的方向,其将海量数据,利用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实现智能分析和决策。通俗而言,该层次可以称作“数字老板”,大模型在此间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谈及大模型的基础应用,王守崑进一步指出,G7易流一直坚持对新技术应用采取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10倍的效率提升,即在某个特定环节提升10倍的效率;第二个原则是创造新的商业场景,凭借新技术、新产品为公司带来营收和用户增长。

据王守崑介绍,依据上述原则,G7易流的大模型应用,主要体现在各类智能助手上。比如智能接单,物流与信息流的核心是预订单和订单,不同企业的订单格式、规则并不相同且非常复杂。通过以往技术虽能克服以上困难,但沟通和研发成本很高,而利用大模型技术,在某些环节下能够提升10倍的效率。再比如,在安全运输环节,通过智能助手可提醒司机或将上下游信息串联起来,这是尚且处于探索中的全新商业场景。

以当下热门的自动驾驶为例,其发展轨迹也将被大模型重新改写。现阶段,自动驾驶的技术框架、特殊场景,都遇到了本质性的挑战。大模型在这些方面有更强的能力,即使过程很漫长、复杂,但应用前景值得看好。“未来,在技术、商业、法规和伦理等多方面实现协同和平衡以后,自动驾驶将快速步入春天!”王守崑判断。

对于大模型助力物流创新发展,王敏和王守崑都显得笃定而乐观。王敏认为,整个物流行业都会被AI重构,“人工智能+”将和“互联网+”一样,推动各个行业和场景发生深刻变革,加速新的业务模式快速形成。

在荆棘中采撷鲜花

峰会期间,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强调,科技是新时代物流最大的生产力,是增效降本的“利器”;物流行业正向数据化、AI驱动的智能化物流演进,它既是数据密集型、计算密集型的产业,也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价值高地;相信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AGI)一定会重塑智慧物流,多元算力一定会成为物流行业数智化的必备能力。

但机遇往往伴随挑战。尽管AI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为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但在其落地实施过程中依旧难免路有荆棘。

张磊告诉《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数据+算法+算力”是大模型发展的核心。算力层面,通俗而言是“基础设施”。大模型在物流行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解决国内20多万家中小微企业基础设施不足的困境。“这些企业和中远海运、G7易流不一样,没有雄厚资金、专家团队。作为云厂商,我们希望把公共云上面触手可及的算力资源,如GPU+CPU,大模型的训练部署、运维平台等,以更高效的方式提供给广大中小企业用户。”张磊说。

据记者了解,为让全社会享受更低成本的云服务,助力大模型在物流行业应用,推动企业使用公共云快速拉起庞大的训练和推理资源,实现低成本下的AI创新,阿里云在2月29日宣布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售价,平均降价幅度超20%,最高降幅达55%。这也是阿里云史上最大力度的一次降价,涉及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惠及数百万新老用户。

算法层面,一般行业模型的生成都是基于基础的、通用的大模型,无法做到全方位“专业个性适配”。对此,阿里云不断提升“通义”系列的技术大模型能力,并持续用好开源。“比如,开源的72B大模型在全球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最优秀的技术大模型以开源方式投入到社区里面,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张磊表示。

数据层面,大量高质量的行业数据特别关键,这一问题不能仅依靠云厂商解决。所以,物流智能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通过联盟,阿里云期待与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全球范围内的知名企业达成紧密合作,并与大量的上下游或者外部客户形成有效联动,帮助大家攻克数据难题,一起享受大模型带来的技术红利。

谈及大模型技术落地的挑战,王敏还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云厂商加强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实现更容易的即插即用,更好融入企业场景;二是现下技术迭代快,希望云厂商给到更多的包括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加速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三是客户对于大模型在数据应用过程中的安全、合规性问题尤为关注,希望云厂商积极参与、着力强化标准、制度的制定,保障大模型技术更好落地。(本文将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4年第7期)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杂志在线| 专题策划| 编委会| 理事会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18034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