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 如何安度?(2022年第17期《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卷首语)
作者:罗文丽      2023-01-05 13:21:23
导读:


最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一席话刷屏了。


据称,他于8月22日下午在公司内部论坛发布题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并在文中强调,“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次日,有物流界人士笑言,当他看到“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这句话时,还以为华为要跨界做冷链业务了。任正非先生也因这席话让自己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有人为他的坦言真相点赞,也有人喷他为“传递寒气的人”。


果真是寒冬将至、寒气已然来袭吗?抑或更多的是企业家的自我危机感?


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对此发表评论称,“企业有忧患意识没有错,华为是真正生于忧患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大多都是缺乏忧患意识的。我见到很多企业死去,并非因为困难,而是太牛*,牛*死的。”


另一位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则认为:任正非先生的发言,更多体现的是企业家的危机感,以前也多次提及“华为的冬天”,市场不宜过度解读。事实上,作为企业家,一般是长期的乐观主义者,不长期乐观就不会做企业;但也同时是短期的悲观主义者,不短期悲观,就容易懈怠和不思进取,所谓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可见,经济学家们更多的将其解读为企业家的危机感。那么,企业层面感知如何?


一方面,笔者向物流业及资本界的几位大咖提出此问,得到的答复均是肯定的,而投资人也声称要在投资上更加小心谨慎了。


另一方面,多家物流上市公司最近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却体现出业绩显著增长。其中,顺丰、安能、圆通、京东、德邦、厦门象屿等企业上半年业绩表现尤为出众。


不难看出,任正非先生的“寒气”传递到了企业界。但企业主们表达的更多是个体感受,未必能够全面反映行业整体表现。一些逆市大增的企业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他人的“哀嚎声”中多半会倾向于“闷声发财”。


8月30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今年1~7月物流运行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约190万亿元,同比增长3.1%。总的来看,当前经济恢复和保通保畅政策效果明显,物流运行保持恢复态势。从物流业本身来看,1~7月份物流供需两端仍实现稳步增长,物流运行呈现良好韧性。此外,重点企业调查数据显示,1~7月份,重点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左右。其中,供应链、快递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增速持续改善,比上半年有所提高;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业务收入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


不过,对于上述数据,有业内专家依然认为:主要得益于头部企业支撑,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当寒冬真的来临,如何度过一劫?有人提出三条要诀:第一有食物;第二努力锻炼身体;第三心中要有希望。从企业经营层面来说,一是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最为关键;二是优化内控并提升企业竞争力;三是怀有坚定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事实上,逆境历来也被视为企业和企业家的成人礼。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企业,很难真正理解市场的残酷。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杂志在线| 专题策划| 编委会| 理事会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18034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