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发展契机
作者:杨云飞      2021-11-16 10:51:01
导读:“种子”决定了未来的“大树”性质,“始即是终”。未来5年是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5年,现实的“种子”并不是抽象的理念和规划,而是由行为显示并凝聚成的。
“未来五年是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谈及供应链金融的下一步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8月23日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提出,未来几年是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也为金融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尽管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短,但由于“仍停留在书本上”“核心企业积极性并不高”等问题依存,因此在陈道富看来仍停留在开局阶段。他同时指出,“‘种子’决定了未来的‘大树’性质,且现实的‘种子’并不是抽象的理念和规划,而是由行为凝聚成。”
近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发布的《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以下简称《商贸物流专项计划》)中也明确指出:鼓励金融机构与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加强信息共享,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仓单、订单融资。

屏幕快照 2021-11-16 上午10.46.30.pn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

基础不足  动力欠缺

“金融的本质是以商业信任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体间的自愿合作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陈道富指出,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对GDP的作用主要通过价值发现、提供激励约束机制和资源配置等服务功能。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短,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并且其重要性程度已被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限制和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是古老的金融需求和业务,数字驱动的再造,涉及到认识和观念,以及代表数字驱动的主体、政策和基础设施在传统模式中的边缘改造过程。”陈道富表示,我国金融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但金融与产业、科技发展之间仍存在割裂,“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五方面问题:
首先,仍以银行和主体信用为主,商业和交易信用开发不足。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很自然的与银行信用关联在一起。从银行信用看供应链金融,使供应链生态化运作绑在银行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上。
其次,现有主体(核心企业、银行、关键物流节点)动力不足。“我们非常强调主体信用,但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强调主体而在于强调交易和生态。”陈道富直言,怎样重构拓宽非主体交易信用,如何从银行信用转到商业信用,这是要突破的。
第三,法律上没有障碍,但在部门规章和政策实践中,存在大量的认知和操作问题。
第四,与此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包括确权登记中心、物联网建设、基于业务操作的支付网络连接等方面仍需加强建设。而谁来构建这个信息网络形成闭环的数据?目前其实各方都在某一个点上努力,但要连在一起势必需要一定的过程。
第五,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不足。现在一些企业甚至工厂的数字化,还处于在集团层面、财务层面、供销层面上。因此,要想把供应链金融串起来面临巨大难度。
总体而言,国内供应链金融在实现往前推进过程当中的确存在基础不足、动力欠缺的现实问题。

面临新发展契机

当前,我国正处在变革时期,链的联系、网格化的联系正在重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把自己的环节打开、细化、交叉、重合。因此,我们看这个世界不再只是看一个点,而是看一条线、一个网状,一个生态。
“金融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融合式发展,意味着不能再仅仅只是作为局外人观察和介入,而是要将自己的服务链条打开,并细分所服务对象的环节,相互走入对方的业务实质,在更细的环节和链条上重新整合,寻找功能的新的组织和实现方式。这种开放、融合和重构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生态的过程。但很遗憾的是,两者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道富表示,我国当前谈供应链,实际上是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我国供应链的完备性和安全性,减少供应链的不完整,特别是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权。另一个是通过畅通供应链实现经济的有效循环的问题。此时,供应链金融最大特点不在于强调主体而强调网络、强调生态。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必然要转向“内嵌式”和赋能型发展,如何让金融真正走进企业,发现企业的价值,并最终实现融合非常关键。
对于“内嵌”的概念,陈道富指出,需要不再仅仅从概念上理解金融和产业,或者说金融和产业都不是相互独立的“原子”,金融和产业是可以进一步细化的功能,两者在互动中完成功能的实现。为此,需要对金融、产业的“解构”,流程细化,其次需要在解构的基础上基于“功能”的“重构”,通过数字化引入第三方机构,基于功能的重新整合。
数字经济时代下,产业和科技正发生深刻变革,金融不仅需要加速融入产业和科技,“看见”“看懂”并设计“信得过”的机制助推产业和科技的发展,还需借助这场变革,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自身转型,更需要借此嵌入经济和生活,从“显”到“隐”,实现金融和服务对象关系的重构。
在陈道富看来,未来几年是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这也为金融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具体而言,金融可以在企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改造过程直接嵌入到生产经营和决策过程中,对企业从显性的服务转向隐性的帮助,从而真正实现产业、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当然,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物流产业,但需要对物流的解构和重构,也需要在产业和宏观上重新整合物流,形成有机的网络,使其具有生命体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宏观政策落地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难点:
一是物流企业的数字化问题。当然这个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电子化,而是整个企业财务系统或者供应链商管理的系统化后,所有数据都可以进行批量处理,但目前物流企业自身的数字化程度、广度依然不足。
二是批量和程序化处理和匹配问题。数字化过程就是数据和程序批量处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会涉及到存货仓单、订单等环节的数字化链接。目前,很多物流企业并不具备数字化链接能力。
三是金融服务和中介服务的界定和管理问题。如是否允许票据的标准化或拆分,是否将票据认定为标准化产品,是否允许第三方机构参与提供额外流动性,充当类似做市商的职能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是单条链条上的单笔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匹配,而是多个链条,多笔重复交叉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不同主体的匹配,即会涉及到多对多的时间和空间上匹配问题。供应链金融涉及的时间较短,面对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众多需求时,需要把这些需求与金融市场和机构的资金供给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率对接匹配起来的,这对相关主体均存在很大的考验。

融合发展  相互助力

金融产业对国内经济整体稳定发展起着怎样关键的作用。但在全球经济黑天鹅事件不断的背景下,以及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上,陈道富认为,我国供应链金融产业发展特征将呈现六大大特征:

首先,从点到链到生态的发展。未来几年,国内供应链金融会发展到链与链之间相互交叉形成的生态方向发展,目前处于点到链的阶段。
其次,以银行和主体信用为主,转向商业性的交易信用。当下,银行对风险评估依然关注于供应链上面的商业主体的信用,但这一模式将逐步转移到关注整个交易过程。
第三,从便利支付到自发融资。目前在流通环节,各种票据主要发挥的是支付功能,最多实现了延期支付。但未来当票据的签发初始具备真实贸易背景后,在二手交易流通的过程中,是可以引入融资的。
第四,从国内到跨境。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跨境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其实非常巨大。
第五,各自为政到共性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大家会逐步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些共性的平台和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标准化的流通市场,使得供应链金融基础更加牢靠。
第六,走进行业和企业,行业和企业内部专业信息的整合和利用。目前,供应链金融还是通过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债权流等,通过各种抽象的“流”集中形成闭环,提供金融服务来实现的,但未来供应链金融可能会结合行业特征朝特色化的方向进展。
“十四五”规划开启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质量增长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支持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过程中,物流行业与金融业应该相互助力。”针对这一观点,陈道富进一步解释:一是在宏观上物流和金融相互助力。金融借助物流来创造新的产品、新的业务空间,而物流借助金融的支持实现自己的发展。双方都是互为载体和工具。二是解构和重构,内嵌后融合发展、相互成就。(本文刊载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21年第17期)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杂志在线| 专题策划| 编委会| 理事会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18034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