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汛救灾要理性不要野性,建议遵循三项准则
作者:罗文丽      2021-10-26 16:17:39
导读:

最近,因宣布向河南捐赠5000万元物资的鸿星尔克被“捧上神坛”,线上线下的销售异常火爆,网友们高呼必须“野性消费”,此后微信朋友圈开始流传鸿星尔克董事长吴荣照的语录。涝灾之下,鸿星尔克的“野性捐赠”与网友的“野性消费”,整个事件看上去既暖又甜还搞笑,剧情十分感性。

然而,过度解读和过分神化导致人们(或竞争对手)对鸿星尔克高度关注。在“放大镜”般的审视下,网上间或出现了对鸿星尔克捐赠5000万元物资真实性的质疑,以及鸿星尔克的运营公司为外国法人独资而不应被视为“国货之光”的消息。的确,野性、激情带给人欢乐与振奋,但往往却是短暂的,有时甚至会招致反噬。

在近期全国各地驰援河南的各种力量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大量物流人的身影,他们勇于担当,积极捐款捐物、义务运输等大爱之举,为灾区民众带去不可或缺的援助,为抗汛救灾贡献了属于物流人的力量。在笔者看来,抗汛救灾需要理性,不要野性,总结起来有如下三项准则。

第一,量力而行。驰援灾区跟其他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样,都是传播正能量,但每个人、每家企业的能力不同,量力而行是必然的。尤其此次河南受灾,当地大量物流企业本身受损、“失血”严重,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自救,而后才有能力救人。笔者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显示,有货车司机免费运输救灾物资,但自己却无力支付车贷。这种情况其实就没有做到量力而行。传播正能量需要的是良性循环,自我牺牲式的捐赠其实没什么意义,虽看似大义凛然,实际如使自身沦为救助对象,那么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其捐赠最终要被救助抵消。

第二,平常心,不攀比。如上所述,企业或个人因能力不一,捐赠款货的额度自然也有区别,但由于社会关注度高等多方面原因,有些人或同行企业之间难免产生攀比之心。而因攀比心作出的捐赠决定,未必心甘情愿,往往期待回报,包括品牌效应或社会关注之类的,能否如愿也很难说。其实,布施者应无布施之心,以无施无受的平常心捐赠才是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最高境界。

第三,无愧于心。有消息称,7月20日,河南一个开挖掘机的小伙子因帮人从水中拖车救援每次收50元而被骂惨。一开始他被朋友叫去帮忙拖车,拖完准备回家时却有车主要出钱请他救援拖车,正常价拖车一次200元,小伙子看距离近只收了50元。当时暴雨倾盆,他和朋友一辆一辆拖车,浑身湿透,饭都没吃上,从上午十点忙到下午。然而后来拖完一辆车之后车主耍赖只付30元,而且骂他“趁火打劫”……显然小伙子并未坐地起价,尤其相比车泡在水里报废的损失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50元实在不多,可以说他做到了问心无愧。应该补充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无愧于心应该是双向的,而这起事件中有愧的反而应是赖账的车主。对于有些运送救灾物资而收取运费的货车司机而言,同样应从问心无愧的立场去看待。

驰援救灾何以要正三观?因为笔者最近看到著名的民间专业救援力量“蓝天救援队”被冒名诈骗,在河南新乡等灾区救援现场被网红涌入围观、占据通道而影响救援,在遇到困难时被键盘侠们阴阳怪气评论等消息,让人看了三观尽毁、怒火顿生。说到底,还不都是三观严重跑偏的问题吗?(2021年第15期《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卷首语)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杂志在线| 专题策划| 编委会| 理事会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18034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