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能否让冷链企业突围?
作者:席悦      2019-04-02 21:04:08
导读: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我国冷链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许多积极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我国冷链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许多积极的变化。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到1.8亿吨,比上年增长4127万吨,同比增长21.4%;根据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和冷链物流费用占比情况,冷链委分析测算,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为2886亿元,比2017年增长336亿元,同比增长13.2%,仍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内新开通铁路冷链线路近20条,铁路冷链运量超过160万吨,极大丰富了运输手段,降低了冷链成本。

光大证券最新的研究报告也提出,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平均毛利率为15%~20%,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的积累或许比其他物流方式更加明显,冷链物流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但在冷链物流迅猛发展之下,依然存在着冷链设施不完善、断链等行业“痛点”。5月14日,希杰荣庆物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熊星明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冷链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成本不断上涨,人工成本、场地租赁成本等上涨,企业利润却在逐步下降;二是客户自身对企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对服务标准规范化、技术、末端配送服务质量、全程可视化等要求不断提升。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技术创新成为不可或缺的“王牌”手段。

高成本、低利润,冷链急需突围

中物联冷链委最新的调研统计结果表示,当前冷链物流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在3%~4%左右,且仍在不断萎缩。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赔本赚吆喝,甚至有的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在各项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观因素下,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所有从业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苏宁物流副总裁陆君峰在2019亚洲冷链展期间举办的“2019中国冷链物流发展论坛”上表示,苏宁是冷链物流的从业新兵,公司在2017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冷链项目,“发展到今天,苏宁在全国的冷链仓库接近27万平米,短短一年多时间从0发展的27万平米,属于快速、粗放式的发展,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在系统、设备、制度管理、品控这些方面可能是存在问题的,这也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压力。在粗放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成本浪费和效率浪费,现在是需要进行调整的。”他透露说,进入2019年以来,公司不断在仓库改善基础管理、提高坪效、能效,并在仓库增加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设备在我们普通仓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了,但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上不断提高,让智能化、无人化普及到冷链行业中。”陆君峰介绍。

在高成本的压力之下,想要建立起冷链流通的基础网络是有难度的。日前,京东冷链生鲜业务负责人陈勋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介绍,冷链流通基础网络要想实现建设性破局,单靠重资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今年4月,京东冷链根据行业核心痛点,推出京东云冷链计划,作为综合型、建设性解决方案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据他介绍,京东冷链将依托京东资源,建设全国核心骨干网络、信息化体系等基础设施,联合区域优质冷链企业形成“骨干网+合伙人”的创新模式。

其中,“云冷链”计划招募的合伙人分为城市合伙人与专线合伙人,城市合伙人在承接京东冷链在当地的仓储、配送、支线运输或者省内落地配业务的同时,联合在当地开展市场拓展业务;专线合伙人则负责承接京东冷链在当地的专线运输业务与市场拓展业务。“集合众多企业之力,共同在冷链智能化建设上发力,相信会收到‘1+1大于2’的效果。”陈勋认为。他同时透露,京东的无人冷库预计在今年底建成,主要实现低温环境下的自动化存储、拣选、仓内搬运和拆码垛等。

生鲜冷链大热,全程冷链还需加强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肉禽通过冷链流通已达到100%,蔬菜、水果的冷链流通也达到95%以上。然而,在我国还远未达到这一比例。

5月14日,信良记COO刘宇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信良记的小龙虾都是在产地就进行工业清洗、烹制分装、秒冻锁鲜等环节。但要想把这些小龙虾保持最好的状态送到顾客的餐桌上,还需要有冷链物流企业的配合。

“小龙虾已经成为了国民爆品,销售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将小龙虾全程冷链运送到一二线城市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使用G7的服务可以做到全程温度监控,这样对小龙虾的口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我们在运送中的痛点是如何更好的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刘宇无奈的表示,“由于小城市在冷链建设上还有所欠缺,在温度监控上也存在问题,如果做不到全程冷链就会影响食物的口感,而这对于品牌无疑会造成负面影响。”

为何不选择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对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的这一追问,刘宇回应说,只有身处在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都能实现高效的协同,才能将整个链条盘活,而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把所有流程都包揽下来。就目前的市场来看,冷链资源的供求关系并不平衡,很多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实现其价值才是最好的选择。

九曳供应链鲜运事业部总经理马玉君在“2019中国冷链物流发展论坛”上则表示,目前我国的常温物流的现状是车多于货。但是,在冷链物流行业却是货多于车,尤其是在旺季,冷链运力通常跟不上冷链物流的需求,这也成为冷链企业的一大难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鲜生活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生活”)提出了打造冷链行业的“滴滴平台”。鲜生活负责人罗炜杰向《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介绍,为了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冷链行业旺季运力不足的问题,鲜生活推出了“运荔枝”平台。货主可以选择平台上的冷链车型来匹配货物;而车主可以在线接单,还能够提高回程接单率。同时,为了能够给货主更好的体验,鲜生活会对注册车辆进行检查,以确认其是否符合冷链车的标准,并且还会安装温度监控设施,全程掌握温度,以保证食品质量。

事实上,京东也瞄准了这一市场。4月份,京东正式上线冷链整车产品,通过整合上游货主、中游物流企业与下游货车司机多方资源,根据客户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的冷链整车直送服务。而京东冷链的订单管理系统与智能温度监控平台的加持,使其可以实现订单的全流程在线可视。

“最晚到5月底,京东的冷链运输中,温度监控平台完全实现可视化。”陈勋介绍说,“大家以后看到的不仅是产品物流的状态,还有产品的实时温控状态。而经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后,还会对我们后期进行智能化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现在很多欧美企业表面是物流企业,走进去看已经不仅仅是物流企业,可能是个技术公司,甚至可能是信息公司。”近日,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是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生变化,同时也跟随客户需求进行调整。如何创新、如何用技术来为冷链物流行业助力,是目前冷链企业亟需面对的问题。”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杂志在线| 专题策划| 编委会| 理事会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18034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