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业联动促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范云兵      2014-03-06 21:04:07
导读:两业联动不仅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且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方式粗放,服务业比重较低、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做出的战略性选择。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王慧敏指出,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工业化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必须借助于服务经济的力量,通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原材料到产成品,90%以上的时间都是处于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可见物流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效率和成本。另一方面,社会物流业增加值已占服务业增加值16%左右,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对于服务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可以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举措,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义重大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侯国俊指出,目前工业品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0%左右,2012年为91.37%,工业物流是社会物流的主体,也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工业物流普遍存在着物流布局与工业布局不协调、工业物流成本过高、供应链管理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使得我国工业技术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物流理念和水平还明显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制约了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都需要现代物流的配合和支持。

做好工业物流工作,有利于解决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偏高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8%左右,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比例一般在9%左右。物流费用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体积小、附加值大的产品和产业过剩,而体积大、附加值小的大宗原料和成品运输相对过多,导致物流量的快速扩张。近几年,我国工业物流总费用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物流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导致工业生产链各个环节成本价格上升。“表面看物流业很繁荣,实际反映了产业落后、供应链管理和工业运行效率低,造成了社会劳动在物流环节的巨大浪费,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的成本、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 侯国俊说。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物流环节是重要的突破口,要以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物流服务平台,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快现代物流装备业发展,制造业企业物流业务剥离重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工业物流服务体系,使物流工作成为转型升级和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成效显著

王慧敏指出,近几年我国两业联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从2007年上海首届两业联动大会至今,已经有6年的时间,2013年是举办第四届大会,从历次会议的材料和企业发言上,能清晰地感觉到两业联动的快速发展。首届联动会提出了“联动发展”的理念,企业感受不多,甚至半信半疑。第二届联动会上有一些企业开始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第三届联动大会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典型案例,从专家到企业都对两业联动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许多企业反映,通过实施两业联动发展,制造企业显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物流企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有了快速的提升。从2013年的两业联动会的材料看,企业已经在创新联动模式、延伸联动领域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物流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向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方向发展。

王慧敏表示,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北京交通大学张晓东老师的团队对近几年的两业联动成效进行了跟踪研究,得出了一些令人惊喜的结论。开展两业联动后,制造企业订单完成周期的平均水平由联动前的11.8天下降至6.2天,降幅达47.5%。联动前订单完成周期最长的轻工行业从40天降到24.5天,电子行业平均订单周期仅为1.5天。货物收转时间平均由联动前的26.6天降至16.2天,装备制造业降低49.6%,大大提高了货物周转率,物流运作效率显著提升。存货周期平均由联动前的14.8天降到12.3天,下降6.8%,明显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降低了运营成本。从物流服务质量来看,订单完成率由联动前的89.4%提高至99.1%,准时交货率由联动前的89.1%,提高至97.7%,货物破损率由联动前的1.12%下降到至0.33%。调查企业中,所有企业的物流成本下降比率都在10%以上。

王慧敏说:“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了两业联动的巨大成效。随着企业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持续改进,宏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相信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也会逐步下降,这也是两业联动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贡献和拉动。”

 

形势渐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表示,从2007年第一届两业联动大会至今,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作以及整个物流行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市场变动。第一从品种结构来看表现为“黑冷白热”,也就是说钢材、煤炭和水泥等“黑货”相对遇冷,生活消费品物流市场需求热度不减;第二从销售对象看“外缩内扩”,即外贸对GDP的拉动作用减弱,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第三从销售场所来看“网长店消”,也就是网络购物井喷式发展,2013年全年的快递件量将达到创纪录的90亿件,而实体店销售额增长乏力;第四从经营模式来看“点弱链强”,工业企业对供应链的需求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很大。

二是“去产能”促动。工业企业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不仅传统产品也包括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去产能”问题任务艰巨,对两业联动也是新的挑战。

三是技术驱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移动互联等加快应用。企业面临着“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技术创新的驱动力越来越大。

四是政策推动。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物流国九条”、2010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都提出推动两业联动。2012年起,国家逐步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物流业纳入试点范围。2013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财税(2013)106号文,中物联代表物流企业提出的部分意见和建议被政府采纳吸收,在新的政策文件中有所体现。

 

思路创新

这几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两业联动发展是促进物流业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的有效途径。两业联动的理念已得到了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普遍认可。而两业联动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推动工作,需要进一步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

王慧敏认为,一是要加强引导示范。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搭建企业对接平台,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动力,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地进行联动合作。二是要打破市场壁垒,去除地方保护主义,使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各类资源,探索建立物流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良币淘汰劣币的市场竞争机制。三是破解联动发展的政策约束。“营改增”的实施,虽然提高了部分物流企业的税负,但也促进了业务外包和服务细分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分离外包的资产剥离后增加税收负担,分离出来的企业不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而增加企业所得税等政策障碍,这些问题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中会逐步的得到解决。四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深化两业联动发展的内容,提升联动的效果和质量。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引导更多的物流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和理念,努力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五是在促进物流业发展上如何保证既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侯国俊则表示,在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工业物流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中,要以提高运行效率、减少成本和环境污染、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工业结构调整带动物流结构优化,以物流结构优化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良性发展,促进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基本指导思想,加强对重点工业行业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指导。第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尽快完成相关物流信息化和物联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建设智能物流。第三,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内的物流技术改造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改善企业物流条件,优化发展环境,研究工业物流服务标准,促进物流企业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第四,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引导物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的限制,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剥离重组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制造业企业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杂志在线| 专题策划| 编委会| 理事会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18034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