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电商“双11”的火爆余音在耳;一边,实体零售业寒意阵阵。
“今年零售业增速放缓的趋势没有改变,在有的区域和部分业态中,企业压力进一步增大,面临关键转型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在“第十五届中国连锁业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零售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增收缓慢。2012年新开店速度明显下降,连锁百强企业新开店速度仅为8%,为10年来最低。2013年上半年,企业大多维持较低的可比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网络零售分流严重,对实体店销售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节支困难。房租、人工、水电费用“三座大山”有增无减。2012年有超市企业出现大幅亏损,主要原因是营业成本和费用增加明显。
埃森哲大中华区零售业主管董事总经理许佑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成本上涨和电商冲击是部分零售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此外,效率低下的供应链导致产能过剩、库存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零售企业面临挑战。
四成公司利润下滑
商务部发布的《2013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零售业经营单位2354万个,同比增长6%;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6.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而据郭戈平预测,2013年我国零售业销售额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2年零售企业销售毛利率为15.6%,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百货店毛利率为17.5%、便利店17.3%、专卖店17%、超市14.5%、专业店13.1%、大型超市12.4%。除便利店毛利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其余业态销售毛利率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企业净利润率为2.46%,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
根据民生证券对零售业56家A股上市公司的2013年三季报分析,行业整体收入增速为12.44%,其中珠宝奢侈品和电器连锁类的收入增速分别为34.96%和10.40%,
高于百货和超市类的9.36%和9.74%。民生证券分析称,今年前三季度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为-4.45%,好于去年同期的-19.81%。分子行业来看,珠宝奢侈品、百货和超市类均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增长,增速分别为34.74%、7.65%和11.32%;电器连锁类的净利润增速为-71.17%。其中,46家(占比82%)收入正增长,区间在0%~10%的居多;34家(占比61%)实现净利润正增长,12家公司(占比21.4%)增速超过30%。而换言之,22家(占比39%)公司利润出现负增长。
记者通过对A股、港股零售业上市公司的三季报分析,利润下滑的企业有中百集团、翠微股份、联华超市、苏宁云商等;利润上涨的企业有国美电器、广百股份等。
而给消费者最直观的体现,是外资实体零售业的关店潮。例如卜蜂莲花宣布将36家门店出售给物美商业,而未来18个月沃尔玛将在中国关闭15~30家门店。之前还有百思买、家得宝等在国内的失败。不过,许佑宏表示:“他们正关闭一些不盈利的店铺,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像是在收缩,但实际上是在放弃不盈利的店铺,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一点可以从平效中得知。”
《报告》指出,影响利润的主要原因是房租和人工成本上升较快,平均增幅在15%以上。联华超市证券办相关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华超市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86亿,同比降幅约48%。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二是运营成本的上升。“人工成本同比上涨大约10%、房屋租金上涨5%左右,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大的两方面支出。”
再以中百集团为例,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3.64亿元,同比增长5.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8685万元,同比下降39.94%,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租金等刚性费用大幅增加。在其三季报中表示:人工成本和租金费用同比分别上涨15.51%和8.36%。
电商冲击
对于实体零售业整体发展增速放缓的背景,几乎有一个共识,就是源于电商的冲击。这体现在各商业地产报告与实体零售公司财报中,也体现在专家与机构的分析文章中。
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3%,比2011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底,国内B2C、C2C与其他零售电商模式企业数达24875家,较2011年增加4125家,增幅达19.9%。
《报告》指出,网络零售经营范围从最初标准化的图书音像、家电、数码3C,到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再到家居、食品甚至非标准化的生鲜商品。网络零售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全国连锁百强为例,2012年连锁百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比重下降的情况。传统零售企业正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调整与变革。
而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我国网络零售总额已经达到1.3万亿,与去年全年的销售额持平,这一销售额已经占到前三季度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的7.7%。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表示,今年“双11”促销对于传统零售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双11”当天我国电商销售呈现出四个特征,并有可能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一是促销规模进一步扩大,不仅参加促销网络零售企业数量增加,而且从综合B2C企业发展到垂直B2C企业,从纯线上市场延伸到线下卖场。二是多家电商企业借助无线平台扩大销售,据相关电子商务平台统计,手机淘宝8小时成交额突破20亿元,是去年无线端当天成交总量的2倍。三是多家电商企业积极推动O2O,即线上对线下的模式,让消费者在线下体验和选择产品,为线上下单支付,再由线下送货、安装、调试。四是各快递企业“双11”全天共处理快件6000多万件,比去年当日3000万件翻了一番,但整个服务保障运行仍然比较有序、规范。
据天猫提供的数据显示,“双11”当天淘宝(包括天猫)成交额为350亿,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全国社会消费品日均零售额的50%。业内认为,今年“双11”并没有出现去年严重爆仓的现象,快递服务的日益完善,为网购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联华超市证券办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除成本压力,电商的冲击是联华超市利润下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而商务部刚刚发布的《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届时,电子商务对于实体零售的冲击将更加剧烈。
自身模式束缚
零售业专家陈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商对于实体零售的冲击,更多的是百货类企业。电子商务最主要的品类是服装,占30%左右,这与百货类零售企业最直接相关。而一些以食品类为主的超市、大卖场可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不过,目前我买网、顺丰优选等生鲜食品类电商日渐成熟,也正在冲击实体零售。
陈怡进一步解释,传统零售是销售精英、电子商务是科技精英。在购物网站消费一次,再次登录时会有很多相关产品自动推送,也就是说,卖家非常清楚消费者的需求,而传统零售商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在传统零售时代,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只能根据卖家提供的信息购买商品,而在网络购物时代,消费者可以浏览到海量信息。这些都是电子商务的优势。
“不过,与电商的冲击相比,实体零售受自身经营模式的束缚更为严重。”陈怡说,实体零售所受冲击更多的来自自身的经营模式。一是基于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实体零售最重要的销售方式是办卡购物,如果消费者在短期内没有进行消费,大量资金就成为零售商的沉淀资金。零售商可以拥有充裕的资金进入利润更高的投资领域,例如房地产。永辉、步步高、红旗连锁都在房地产领域有所动作。
二是零售商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跟供应商收取费用,成为重要的盈利来源。例如家乐福,后台毛利率能够达到16~17%,即跟供应商收取的各种费用、免费货品等,而商品的真正毛利率只有6~7%左右,这是一种倒挂的现象。“跟供应商收取费用,像抽鸦片,欲罢不能,”陈怡说,正因为如此,很多零售商没有把心思放在陈列、服务、推广等方面,进而丧失了很多零售技术。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与陈怡的观点相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赖阳表示,互联网、移动互联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突破了传统流通业态的边界,传统运营企业如果没有跟上,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如果仅仅按照过去的业态模式,大卖场是大卖场、便利店是便利店,这些企业肯定业绩下滑,甚至被淘汰。
而随着消费主权的崛起,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但我国的实体零售店基本上千篇一律,除了有内资和外资的区别外,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包括陈列、产品、服务模式,没有任何差异,消费者对于实体店购物的欲望自然会随之降低。
许佑宏也同样表示,如果零售商没有及时通过自身能力建设来迎接挑战,依旧走经营管理粗放,缺乏以顾客为中心的考量的老路,那么这些问题将很快反映到财务数字上。“对于那些能够表现出足够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而言,他们的成功取决于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坚持不懈地打造自己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致力成为一个拥有卓越绩效零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