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
杂志
专题
我们
斯堪尼亚如皋基地开业,全球战略布局再落关键一子
作者:阿莱
2025-10-16 11:45:42
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开业仪式暨市场战略发布会隆重举行。

result-1760578894241_0.JPG

2025年,正值斯堪尼亚进入中国市场60周年。在此背景下,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开业仪式暨市场战略发布会10月15日上午在江苏省如皋市举行。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了解,这项重大投资不仅强化了斯堪尼亚的全球布局,更将其置于全球最大卡车市场的核心区域,预示着这家拥有134年历史的商用车巨头在华发展进入新阶段。

进一步讲,这一斯堪尼亚全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既标志着斯堪尼亚成为首家在中国获得全资卡车工厂生产许可的欧洲商用车制造商,正式融入中国工业体系,同时也彰显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与坚定信心。

打造高效、可持续工业运营新标杆

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新工业生产基地(简称“如皋基地”)是斯堪尼亚迄今为止最大的全球性投资之一。项目总投资额达20亿欧元(约合166亿人民币),占地面积达80万平方米,将同时服务于中国和海外市场,并创造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作为斯堪尼亚在中国全资建设的首个工业生产基地,如皋基地将与瑞典和巴西基地一起,构成斯堪尼亚全球三大生产中心。该基地于2020年揭牌,2022年正式动工,历时两年完成整体建设,规划年产能达5万辆整车及5万台动力总成。

wps_doc_1.jpg

如皋基地在运营中几乎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本地生产的生物燃气和清洁绿电,这些措施直接助力于实现斯堪尼亚全球的脱碳目标。

wps_doc_2.jpg

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Ruthger de Vries表示:“可持续理念贯穿于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的每一个环节——从能源采购到废弃物管理。我们不仅在这里生产卡车,更致力于为高效、可持续工业运营树立新标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卡车市场,同时也是运输、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和电气化等创新领域的全球前沿。作为如皋基地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堪尼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分别位于如皋、上海和北京,进一步强化了本地化布局以及与本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一战略投资使斯堪尼亚更贴近中国及亚洲客户,以实现更快的交付、更丰富的产品规格和更深入的合作。

wps_doc_3.jpg

传拓集团首席执行官、斯堪尼亚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Levin强调:“我们在如皋设立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厂——它将成为中国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并推动斯堪尼亚自身的发展。通过本地化生产和创新,我们可以充分受益于中国速度和创造力,增强全球竞争力,加速向可持续运输转型。”

提升产品在本地及全球市场竞争力

据介绍,如皋基地遵循传拓模块化系统(TMS)设计,使得斯堪尼亚及传拓集团旗下品牌将能够根据市场、客户需求和产品组合,实现高效扩展、定制和创新。基于TMS,独特的中国技术和应用得以整合,这将提升产品在本地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而中国客户有两种选择:一是秉承斯堪尼亚全球标准打造、可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定制的斯堪尼亚产品系列——包括牵引车和底盘,并配备完善的服务组合;二是专门针对中国竞争激烈的长途货运开发了新的通用规格牵引车产品系列——NEXT ERA。

IMG_0229.jpg

具体来看,首批投产的Super牵引车完全对标欧洲标准,彰显其技术领先性与品质一致性。如皋基地严格遵循斯堪尼亚全球统一质量标准,生产包括Super系列在内的高端牵引车产品,全面对标欧洲市场技术水平与制造工艺。此次投产的车型涵盖460R至660R多个功率段,官方指导零售价区间为68.8万元至77.8万元,直面国内高端重卡市场竞争。

NEXT ERA产品系列则是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并与本地数字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基于TMS,该系列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组合。TMS让独特的技术得以率先在中国应用,随后推广至全球市场。

wps_doc_4.jpg

根据规划,如皋基地生产的车辆将于2025年底实现客户交付,全新产品系列NEXT ERA将于2026年上半年正式发布,以积极响应中国市场需求,这不仅体现其深耕本土市场的决心,更折射出全球商用车巨头对中国经济韧性与产业升级机遇的战略判断。

此外,在市场策略上,斯堪尼亚展现出“高端定位+灵活模式”的双重路径。除整车销售外,企业同步推出融资租赁方案,以500马力6X2牵引车为例,月付1.9万元起,涵盖车款、保险、维保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降低客户初始投入门槛,强化运营保障。

结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依托如皋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斯堪尼亚有望提升供应链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对国内高端商用车格局形成持续冲击。同时,这也是斯堪尼亚全球战略的关键落子,意味着中外商用车产业合作,将会迈向更深层次的技术协同与价值共创。

关键词:
相关链接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06002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