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
杂志
专题
我们
商用车提质升级,锚定高质量发展
作者:萧荣
2025-04-10 10:25:24
开辟新赛道,汇聚新动能,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

B313ACA8-A34E-4BCE-9F9B-9A1703DD7619.jpg

我国商用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2024年,受投资动能减弱与运输价格持续低位双重挤压,终端市场换车需求持续疲软,全年市场表现呈现震荡态势。面对行业深度调整期,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已成为全产业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对此,业界普遍认为,绿色转型重构产业格局、技术创新驱动价值跃升、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将成为商用车行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

3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十堰召开。这场以“开辟新赛道 汇聚新动能 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行业盛会,通过“1+1+6+N”创新模式展开——1场闭门会议、1场开幕式暨主旨会议、6大主题分会场及多项配套活动,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多维对话平台。

会议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2025中国商用车创新技术,共有30项创新技术成果脱颖而出,全景式展现了我国商用车产业链在新能源、智能网联、轻量化、节能以及安全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在3月27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暨主旨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在会议致辞中提出产业突围三大路径: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节能减排;三是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此前一天的闭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从技术演进角度指出,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赋能之下,商用车企业应侧重技术创新、模式变革、体系化能力建设等方面,协同打造商用车行业新生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前述闭门会议致辞中勾勒了商用车产业的未来图景——绿色、低碳、智能、全球化发展将成为重点方向。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培育,我国商用车产业正开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系统性变革。

01

践行低碳

“十四五”以来,在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持续深化、节能低碳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的背景下,叠加电池技术迭代升级与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快速布局的双重驱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达53.2万辆,同比增长28.9%,市场渗透率攀升至17.9%,产业转型步伐显著加快。

从市场结构看,轻型商用车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新能源轻客销量超24万辆,占比约45%,成为市场增长主引擎。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重卡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全年销量8.2万辆,同比激增140%,印证了商用车电动化在多场景应用的可行性。

技术路线方面,纯电、换电、氢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齐头并进,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加速渗透,部分产品性能指标已跻身国际前列。

针对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现状,苏波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推广应用。他强调,商用车电动化产业政策应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市场选择为导向,不应过度区分技术路线,要推动充换电技术路线共同发展。同时,还要持续完善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源内燃机技术发展;要推动商用车消费结构优化,持续提升传统燃油车节能环保水平,加快淘汰高排放的老旧车辆。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预发布了《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报告提出五大发展建议:持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强化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综合性能,扩大产业化应用规模,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建议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产业实践层面,商用车企业已形成多维突破格局。东风商用车等主机厂构建起覆盖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多技术路线的产品矩阵;康明斯等零部件企业实现从传统动力到新能源动力的转型跨越,打造出多燃料发动机平台、氢内燃机及氢燃料电池等创新成果。这些实践为行业技术迭代提供了重要支撑。

02

锚定智能

商用车因其高负荷、高风险的运营特性,迫切需要通过“车路云一体化”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李克强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在干线物流编队场景中,头车智能领航、后车自动跟随的模式,可有效降低风阻能耗10%以上;在城市配送调度方面,通过云端实时匹配货源与路径,能减少空驶率超20%。在他看来,这一发展路径将推动商用车行业从“单车智能”向“群体智能”的全局最优迈进,开启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针对商用车在智能化领域的更好发展,他提出需聚焦以下三大攻坚任务:

一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车规级芯片、线控底盘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需考虑设立专项攻关联盟,建立“研发-测试-量产”闭环体系。建议车企联合芯片企业,优先开发商用车专用计算平台,以满足实时控制与高算力需求。

二是构建“中国标准”智能驾驶技术体系。推动智能商用车场景分级标准(如矿区L4、高速L3)、V2X通信协议、高精地图动态更新等规范落地,打破跨区域运营壁垒。可参考相关城市自动驾驶示范区经验,制定“车-路-云”数据接口国家标准。

三是筑牢安全冗余防线。商用车载重大、制动距离长,需构建“感知-决策-执行”多重冗余。在感知层,融合激光雷达、路侧单元等多源信息,提升在恶劣天气下的可靠性;在执行层,采用双冗余转向/制动系统,确保在单点失效的情况下仍可安全停车。

李克强还建议通过创新示范先试先行、数据畅通共享、全球产业链协作等方式,共建产业生态,推动商用车产业实现智能化跃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在主题演讲中也多次提及智能化。他指出,未来商用车行业的竞争将是技术、生态、全球化能力的综合较量,而商用车智能网联化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快速发展期。

他进一步建议,要深化技术创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融合,突破智能网联核心技术,打造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壁垒;同时,要拥抱AI技术,利用AI、大数据等手段,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布局未来的产业生态,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变革。

03

聚力海外

近年来,尽管国内商用车市场需求略显疲软,但出口市场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态势。2024年,我国商用车出口量高达90.4万辆,同比增长17.5%,占商用车总销量的23.34%。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海外发展已成为商用车企业经营版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付炳锋在会议致辞中深入分析道,伴随欧盟新能源转型、发展中国家基建需求释放以及国家出口政策的支持,中国车企凭借技术、成本、产业链等优势,未来海外市场空间巨大。

然而,付炳锋也着重强调,随着中国商用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及市场占比的不断提升,我们既要面对技术标准法规差异化的制约,又要应对更为严苛的本土保护性限制措施。因此,他建议,当下及未来,行业企业应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体系共建转型,携手协同发展,构建互利共惠的竞合模式,从而提升中国商用车品牌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而据李邵华介绍,近年商用车出口态势正处上升阶段,企业纷纷布局海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商用车出口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出口量占商用车总出口量的比例从2023年的19.1%上涨到了2024年的23.34%。

他还表示,受国际政治形势影响,2024年商用车出口仍以俄罗斯为主要市场,墨西哥紧随其后,大幅领先其他国家。随着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为商用车海外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品牌商用车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可。

当然,他也坦言,中国品牌虽已成功走出国门,出口量一路上涨,但在全球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限制性政策影响下,中国车企出海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基于此,他建议企业拓展国际化布局,提升全球视野,聚焦本地化运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服务当地经济,扎根当地建设,融入当地文化;同时,还建议推动国内企业间、行业间协同共进,形成强大的海外发展合力。

关键词: 商用车产业
相关链接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06002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