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
杂志
专题
我们
“新常态”下要有好心态——马光远
作者:
2014-11-39 04:31:39
中国经济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再也回不到8%的高增长年代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忘记8%这个数字,目前要按照7%的增长来制定产业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

IMG_2174_conew1.jpg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物流企业家年会。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一词,现在几乎每个行业都在讨论“新常态”。而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未来十到二十年内的表现仍然是“新常态”。

 

正确判断经济下行的趋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一季度GDP增速7.5%,二季度7.4%,三季度7.3%,呈逐渐下滑的趋势。从“新常态”的角度,我们对这种下滑如何进行解读?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当前的7.3%或者7.4%的增长率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情况应该比这个比例高。如果以这种想法看中国宏观经济,我认为这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

中国经济经过去30多年的发展,目前面临非常大的变局,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的变局是一百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如果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思考仍然停留在过去30多年年均实际增长2位数的思维中,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预判一定是错的。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正常的增长率应该在8%以上,这是过去的思维。当前最重要的认识是7.3%究竟正常不正常?如果你认为不正常,应该如何应对?对中国任何一个行业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变思维方式,重新找一个参照系,重新思考中国经济的未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7.3%这个数字。

习近平在谈到“新常态”的时候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中国目前仍然处在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第二句话: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性要适应“新常态”;第三句话:对这样的“新常态”要保持平常心。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保持了平常心?我觉得95%的人没有平常心。比如说我们前三季度的很多数据如果用过去30多年的指标来衡量,非常差,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比如制造业今年8月份只有6.9%的增长,9月份才回升到8.0%,6.9%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数字,这个数字预示着今年整个制造业日子会不好过。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今年9月份增速下滑到16.1%,也是2001年以来的最差表现,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在25%以上,现在下滑了1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下滑?两个原因,第一制造业产能过剩,第二今年出现了房地产调整的新情况。

 

房地产业拖累中国经济发展

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谈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谁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肯定不是,物流业只是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也不是晴雨表。我认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就是房地产业,这么多年来,房地产表现好,中国经济就好,房地产表现差,中国经济就差。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跟2013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为什么2014年的中国经济感觉比2013年还冷?唯一的原因就是房地产业出现了调整。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7.7%,如果要论功行赏的话,房地产业是要立头功的。去年房地产所有的指标数据创下房地产市场的历史最好表现。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保守估计超过20%。但是今年房地产指标全面下滑。今年经济增速第三季度7.3%,跟去年第三季度比下滑了0.4个百分点左右,这0.4个百分点主要是房地产业导致的。房地产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6万多亿元,房地产业光卖地就卖了4万多亿元,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70%是靠卖地得来的。

所以中国经济本质上就是房地产经济,中国经济的好坏跟房地产业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经济的下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业的下滑。但是如果单纯看房地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我们发现并不低,16.1%的固定资产增速是2001年来最差的,但是16.1%仍然高出GDP增速的一倍以上,也就是说我们用了两倍的固定资产投资换来了7.3%的增长。房地产投资到今年9月份增速下滑到12.5%,12.5%的增速也是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最差表现。

 

不可能再回到高增长年代

货币的增速到今年9月份没有达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13%的目标,为什么货币发行没有完成指标?因为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不大。这么多年来,中国很多指标可能完不成,但是有一个指标总会超额完成,就是货币发行,今年前9个月,M2增速没有达到13%,实体经济本身的低迷是不争的事实。李克强总理谈到当下数据的时候也讲了三句话:第一,数据的暂时波动;第二,增长的指标在合理区间;第三,我们不会因为个别指标一时的浮动大幅度调控宏观政策。这就意味着未来像“4万亿”那样的举措不可能再出台。

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思维,如果大家认为中国经济前三季度数据表现很差,那么再过五年,这个数据可能更差,再过十年,这个数据简直没法看。如果认为当前的数据很正常,我相信你的应对策略都会根据这样的数据来调整。如果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仍然会回到8%以上,甚至9%、10%,你一定会犯错。所以对于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决策层而言,怎样深刻领会“新常态”这三个字的意义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如果对“新常态”这三个字理解不深刻,企业的发展一定会犯战略性错误。

所以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风险不是经济增长的减速,而是有不少人不理解中国经济的减速,不允许中国经济的减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对“新常态”的正确理解实在是太重要了。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以后,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一定不同于过去30多年。那么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么样去进行概括描述?我们把它叫“新常态”,我们在2010年就开始研究这种“新常态”了,到今年5月习近平正式提出“新常态”,我们用了4年时间。

那么“新常态”主要针对什么?就是针对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究竟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有些人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减速是周期性的,是短期的,是内部因素导致的,是金融危机因素造成的等等,这些因素一旦消除,中国经济又会回到8%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会以8%的增速连续增长20年。我个人认为这是在做梦。我们认为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持续下滑是长期的,趋势性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反映,我们把这个反映叫“新常态”。

那么“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跟过去有什么不同?将是面目全非。比如说经济增长速度,过去十年我们叫“八九不离十”,制定了8%的底线,实际总是超过10%或者接近10%。那么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是“七上八下”,也就是7%以上8%以下,如果未来十年能保持这个数据,已经非常好了。如果以今年第三季度7.3%的增长率,保持十年,到2020年,我们一定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GDP大国,再维持十年我们将超过美国GDP的一倍,到2049年以前,中国经济的总规模会超过美国的三倍。所以这个数字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现在7.3%的增长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理想的规划是2022年维持7%的增长,2030年以前维持6%的增长,2040年以前维持5%的增长,按照这样的减速,中国经济未来30年仍然处于黄金时代。所以大家一定要适应新时代的这种“新常态”!中国经济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再也回不到8%的高增长年代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忘记8%这个数字,目前要按照7%的增长来制定产业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

 

经济基本面已从“短缺”转到“过剩”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跟过去不可相提并论了。过去的基本面是短缺,现在的基本面是过剩,99%的行业都过剩。比如房地产业,今年全国80%的城市住房已经严重过剩,个别城市消化库存的时间会超过十年。过去十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很快。那么未来物流业是不是也会面临过剩的问题?值得我们在座的各位思考。我们过去十多年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GDP增速,未来一定会减速。未来把物流这个产业做到一定规模以后,就要向高端、专业方向发展,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物流业的发展,而不是继续做规模。如果没有这个前瞻性的战略指引,物流业未来的市场会非常惨,因为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已经从短缺到过剩了。

产业业态也在发生变化。中国经济有两大短板,一是制造业大而不强,从规模看,几乎每个行业全球第一的都是中国,但是每个行业竞争力最强的都不是中国,我们的企业国际化程度非常低。日本、韩国都出现了世界级的企业和世界级的产业,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只有大,大而不强。二是中国服务业落后,在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里面,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指数是最低的国家之一。2013年,中国经济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数据是第三产业在三产里面的比重第一次超过制造业,达到了46%。但是现在全球服务业平均比重是55%,我们只有46%,美国超过了70%,所以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我们要把制造业从大做到强,还要把服务业从小做到大。李克强总理对未来中国经济提出两大重要战略,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发展服务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是围绕城镇化和服务业做文章。制造业对中国仍然非常重要,但制造业是要做升级,服务业是要做大。物流业是服务业,如何用剩下的十年黄金时期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是物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我相信未来十年,一定是中国服务业的黄金十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一定会出现在服务业。

经济发展的目的跟过去30多年也不同。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温饱问题,未来,当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老百姓将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已经从温饱型向休闲型转变。我个人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在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中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企业。

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风险很小,而未来的发展风险将无处不在。我们在座的物流行业的各界代表,一定要认真的研究“新常态”,认真的研究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趋势,转变思维,去抓新的机遇,而不是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仍然梦想中国经济还会回到8%的时代,仍然在整天抱怨经济下滑的现实,抱怨政府还不出手救市,如果你还是停留在这个层面的话,新的机遇将跟你毫无关系。当务之急,你要适应这种正常的基本面。按照逻辑,如果我们的判断符合80%的正确率的话,未来3到5年是中国经济转型最困难的时期,我们今后看到的数据、指标会比2014年前三个季度更加难看。

 

未来3到5年风险与机遇并存

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经完全复苏,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可能面临着美国退出QE以后巨大的冲击。我个人之前画过一个金融危机的逻辑图,我的基本判断是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要在中国结束。今年8、9月份数据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的状态说明什么?第一,说明“4万亿”的政策是有问题的;第二,说明我们正在给此轮的金融危机画句号。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还会持续3到5年的时间,所以在座的各位在未来3到5年内要有谨慎保守的估计,不要太乐观。如果在这3到5年中你没有活下来,在冬天死去的话,春天的到来就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活下来,3到5年以后再谋划更大的蓝图。

未来3到5年中,我们面临两大冲击。第一个冲击是流动性经济,根据我们对美国QE退出以后全球流动性判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一定会有持续性的钱荒。2013年已经出现了,2014年大家感觉最紧张的仍然是钱,融资贵融资难,原因是钱在减少。美国退出QE以后,美元将会回家。所以未来3到5年钱将会非常紧张。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是现金流管理,如果一个企业管不好现金流,一定活不好这3到5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资金链断了,没有人可以救你。过去常说:人民币对不起人民,那是因为我们发了太多的货币。中国是当前名副其实的第一钞票发行大国,我们M2总量远远超过美国。

第二个冲击是企业债务风险。中国实施“4万亿”政策以后,已经位列全球最高的三个债务高风险国家之一。我们现在的债务非常沉重,社会总体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251%,比重是全球最高的,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和其它产能过剩行业都面临非常大的债务危机。很多人只谈政府债务不谈企业债务,因为政府有办法还钱,实在还不了钱可以印钱。但是企业印不了钱。

所以物流业是多么阳光多么有希望的行业,大家千万不要轻易进入房地产业,如果进入的话那是从天堂进入地狱。中国未来的3到5年中,对物流业来说不仅是风险和挑战,更是机遇,政府和企业真正要干的事是怎么把物流行业的竞争力做起来,怎么样在这十年里培育出世界级的物流企业。我们不能再东张西望了,做着物流又吵着做房地产,你就一心一意做物流这个产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黄金期还很长,好好做,认真做,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是真正能够抓住“新常态”下新机遇的人。所以中国经济未来3到5年,一面看是魔鬼,一面看是天使,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蜕变,这将是转型升级最好的3到5年,不要错过这个机遇期,如果丧失掉这个机会,未来想追赶就比较困难。

2014年,是非常微妙的一年,2015年,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寻找新的机遇,迎接新的发展。我希望大家换一种活法,把中国物流业这么一个非常有希望、非常有前景的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做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把你们的行业做成对实体经济发展有贡献的行业,把你们的企业做成能反哺社会的好企业。我相信中国物流业未来十年二十年依然是春天!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本刊记者潘国尧根据马光远在“2014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的演讲速录整理,内容有删节)

关键词:
相关链接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06002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