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
杂志
专题
我们
关于抗“疫”期的物流教学和应急物流,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集体发声了
作者:
2020-02-45 07:22:45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问题,北京物资学院多名教授主动作为,结合自身专业所学,从国家应急救援防控体系、应急物流、应急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狙击战在中华大地打响,疫情状况牵动着北京物资学院全体师生的心。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问题,北京物资学院多名教授主动作为,结合自身专业所学,从国家应急救援防控体系、应急物流、应急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建议。

 

物流学院王晓平教授:公共交通资源进行物流共同配送

北京作为人员流动的特大城市,如何在开业复工后控制疫情,使疫情不扩散、不爆发是首要问题,其关键在于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因此相关物流活动的工作方式应有所改变,在完成物流业务的同时减少工作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与客户接触的次数。

复工之后,由于疫情防范意识的提高,将会有相当一部分的物资采购由线下转为线上,使物流业务量增加;且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数将大幅度减少,导致交通资源利用率降低。因此,可利用地上公交与地下地铁等公共交通资源进行物流共同配送。以公交为例,单独分离出一辆公交用作货运,可将沿线的快递站点与配送点整合,由专人收发货物并运至小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系统的来看减少了城市内物流活动的环节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之间的接触,也同时减少了客户与物流人员接触的次数。

 

物流学院陈静教授:打造科学与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体系

此次重大疫情的出现,也暴露了我国在应急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特殊时期的物资调度不畅、物资储备及流通信息不对称、应急救助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以及如何在特殊时期有效协调民需与应急供应链之间的协调关系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开展如下策略研究:

第一,传染病疫情物资及物流匹配分类数据库研究; 第二,应急物资储备及仓储数据库动态优化模型研究;第三,民需同类物资储备及仓储数据库动态优化模型研究;第四,两类供应链物资信息流共享策略研究;第五,两类供应链物资流通体系实体化运行机制研究;第六,基于信息共享、物资动态调度的应急、民需供应链协调对策研究。

综上,建议可以开展针对应急物流供应链构建、规划以及与民需供应链融合协调发展研究,从而达到科学与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体系。

 

物流学院张志勇教授:需反思社捐物资的应急配送问题

近期,湖北红会捐赠物资分配问题受到媒体、网民和中央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质疑。捐赠物资分配中,存在审核把关不严、执行程序不严格、工作不细致、作风不扎实等系列问题。捐赠物资应急配送效率低、效果差,严重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和政府形象。反思社捐物资的应急配送问题,提出三点专业建议。

第一,坚持“管办分离”原则。管办分离,就是要明确区分政府有效管理与专业高效运作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范围。要接受社会的透明监督,防止官僚腐败行为的产生。第二,建立“平战转换”机制。平战转换,就是要建立平时和战时两套可高效切换的工作机制。做到平时运行低成本(甚至有效益),战时工作高效率(至少能保障)。第三,完善“应急动员”体系。应急动员,是平战两套工作机制高效切换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但如何整个国家的应急动员能力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应急配送工作,仍然需要认真研究。

 

物流学院杜志平教授:推行单元化教学管理

针对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管理的特点,提出单元化管理的建议:

1. 一.对到校的学生按班级与宿舍分为基本单元,在教学上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在生活上以宿舍为基本单元(如体育活动/食堂吃饭分区分时等),单元与单元之间相对独立运作,在2周内尽量不进行跨单元活动。

2. 二.对武汉(湖北)的返校生,在2周内以年级或学院组建单元,独立进行管理,直到隔离期满。

3. 三.建议学校的各个卫生间里都备充足的洗手液,在食堂入口处增加洗手环节。

4. 四.食堂按单元分时进行用餐,避免同时用餐。食堂餐桌按用餐单元用餐重新进行布置。

 

物流学院周三元教授:提高物流运作协同能力

众所周知,所有的“战役”打的都是后勤保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常的生产制造物流、商贸物流、物流供应链,其实普通的人们是不在乎其逻辑关系和运作机制,只关心是否准时到货、价格几许(其结果带来好评或差评);但是,面对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导致的重大疫情,其应急物流,每一个环节都与被服务者息息相关,容不得任何的(由于非专业所带来的)大意和闪失。否则,轻者被诟病,重者延误战机、产生质疑(不是仅仅依靠“客户满意度”来衡量),从而导致疾病之外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发生。

在本次湖北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战役面前,由于早期的判断失误和物流应对机制的未建立、未采用、未规范,导致被动的局面,这也提示了我们:当未来有更多的不可知的灾难出现时,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各类灾难的应急物流和应对准则?

多难兴邦,兴的是什么?应有之义必然包含疫情灾难面前的应急能力,预警能力,物流运作协同能力和精准投放应对的能力。如此才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的向心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从而提高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信心和战胜灾难的毅力,让人们在灾难面前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恐慌,从而整个民族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物流学院徐广姝教授:加大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共享

第一,对金融机构。现金需求在时空分布上将有所不同,并对回笼现金可能有特殊处理的操作(如消毒),进而对流动性管理产生影响。在投资方面,疫情给人们心理造成的恐慌,将折射于市场参与行为、进而转化为资产的波动风险,并对投资组合的构成产生影响,再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要谨防少数人借此操纵市场。

第二,对(负债率高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状态的高度不确定(主要是下滑),可能面临更大违约和倒闭风险,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格外关注。在特殊时期,对中小企面临的风险,应该由企业自身、地方政府、员工以及顾客在不同程度上共同承担,同舟共济。

第三,对出口贸易和物流产业,由于WHO可能长达三个月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还是会对出口贸易(再叠加上美国的贸易战)、生产的国际供应链产生影响;由于各地应对疫情的一级响应措施,人员和物品的移动受限,将会对物流产业(进而对于整个经济的生产、服务成本)、国内供应链产生影响。考虑到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信息滞后,企业在节后复工经营中应格外关注,充分运用内外部大数据随时审视生产/服务运营的节奏;政府部门也需要尽可能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帮助企业减少信息成本。

 

经济学院洪岚教授:严防农副产品产需脱节

农副产品是刚需,不像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受疫情的影响应不大,但疫情所带来的人员交流与物流服务不畅,在目前在局部地区已引发农副产品产需脱节。

建议:第一,农产品滞销严重的主产地,出台农副产品冬季瓜果菜采购应急补贴及奖励方案;第二,疫情防控期间,跨省菜蓝子产品和农业生产必需品享受应急物资调拨通道,保障城市供给;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开发农产品供求信息小程序,强化产销衔接,解决疫情期间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第四,积极推动疫情不严重地区的城市物流配送企业的复工,强化物流企业卫生防疫,在保障人员健康同时,满足城市食品供应。

 

经济学院刘崇献教授:尽快恢复物流系统有效运转

第一,采取多种措施对冲此次疫情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国内要积极采取信贷、退税减税、政府采购、汇率政策等扶持外贸企业度过难关;国际上应加大外交公关活动,积极维稳国际经贸环境,避免因此被进一步孤立甚至封锁,导致与国际产业链被动脱钩。

第二,尽快恢复物流系统有效运转,保证国民经济低速平稳运行。积极开展政策干预和引导,保证全国物流有效运转,维持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低速循环,尽快构建可维持社会基本需求的内部循环模式。

第三,深刻检讨烈性传染病防控机制,客观应对“阴谋论”。此次疫情之后应深刻检讨烈性传染病防控机制,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避免类似恶性冲击再次发生。鉴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阴谋论,从动机、能力、发生时机和事中事后表现看,我国应深入调查,及时澄清,并积极发展对等的威慑手段,避免某些国家使用下三滥手段干扰中华民族复兴进程。

 

信息学院吴海建教授:应急物流还需进一步完善

关于此次疫情对国家的影响,各界民众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并贡献自身力量,老师们更应以专业知识为支撑来发声建言,为国家献计献策。

第一,应急物流问题。此次疫情中,全国尤其是武汉,遇到的一个紧急情况就是物资不能及时送达疫情一线,包括疫情急需的医用物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虽然这些年的应急物流研究完成了许多课题,但通过此次疫情的考验,展现出了一些问题,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第二,社会舆情大数据调查分析问题。从公开的资料情况可知,疫情初有苗头之际,网络疫情数据已经有一些,但是监控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利用,判断存在失误。可见,在数据调查研究分析方法上、技术上是可以改进的。计算机相关学科和统计学科的老师,可以在些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第三,社会和大学生心理问题。全社会疫情期间及后期的社会心理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在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特别是学生返校后,这样的问题应该是需要关注的。

 

信息学院李珍萍教授:尽快搭建应急救援信息管理平台

第一,尽快建立全国联动的多级应急救援防控体系、搭建应急救援信息管理平台。建议尽快完善由全国统一调度、各省市分层次管理的多级应急防控体系,搭建应急救援物资信息管理平台,将救援物资捐助、物资分配、物流调度等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减少或避免救援物资分配不合理、调度不及时等问题发生,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第二,优化和延伸本团队工作。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结合此次疫情中凸显的疫情防控物资调度优化问题开展研究,本团队可为应急救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提供核心的模型和算法支持。

 

信息学院李俊韬教授:进一步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

加强我国公共卫生流行病物资储备型基础设施、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根据人口的分布及流行病特点,进行规划、布局,建设固定式大规模流行病防控、救治基础设施,并做好日常储备、维护与值守工作。企业要加强相关病房、诊室、水电暖空调系统、电器、医疗器械、环保、消毒、物资人员转运、监控等模快的研制生产。

加快推进国家医疗应急物资中心建设及地方大规模流行病防疫防控设施体系建设。跨学科筹建公共卫生流行病应急管理研究院。围绕应急管理系统相关关键技术,管理流程,技术标准,仿真推演等领域开展常态化研究及技术攻关。加强公共卫生流行病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构建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开展公共卫生流行病应急管理预案及常态化应急演练,提升全民应急意识。

 

商学院倪东生教授: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疫情所造成的灾难是很多的,在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1948年),上升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有6起。值得深思的是,经过2003年非典之后,这次疫情并不是建制设计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高疫情,却动用了比非典更高的力量和手段,即便如此,死亡和恐慌的现实依然让我们比非典的认识更加深刻。

总结这里面的经验教训,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 在常规工作中要能够保证应急机制自动点火。第二,在常设组织中要能够启动应急转换主动加油与协同相应机制。第三,在正常年代要考虑非正常时期的保障。

疫情是新课题,要系统地研究对策,要解决实际问题,落实中央常委会有关疫情攻克的精神。另外,从物资管理专业角度来讲,这次要学会研究全民储备,国家有应急储备,要做到有备无患。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体系、物资管理教育、储备科研,职能管理设置要重新审视,危机时刻的物资采选和征用,物资储备的动用以及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协同响应。要学会及时轮换、急时动用。在品种、设备、设施上国人要加强物资储备和保障意识、体系建设、平时维护,要知道不只是疫情,还有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存在,明天可能会发生,要居安思危。

关键词:
相关链接
©2020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京ICP备06002901号